谋思商学院 > 职场智慧 > 正文

职场“午饭团”里的潜规则

2011-10-20 11:52来源:龙虎网字号:小

  在卫岗附近上班的王玉,一到午饭时间,宁可骑20分钟自行车,也要到瑞金路找闺蜜吃饭,很少会在单位食堂吃饭。

  不是食堂伙食不好,也不是为了抓紧午休时间减肥锻炼,“在单位吃午饭是门学问,‘吃’好了大有裨益,‘吃’不好可就难说了。”王玉一脸感慨。

吃食堂的“午饭团”

  每天一到午饭时间,办公室的同事们都会拉帮结派、相互吆喝着去食堂。王玉介绍说,刚到单位时,跟老员工们都不熟,每天都是跟同一批进单位的新人一起吃饭。

  “大家在一起聊聊工作,单位的见闻,没有什么顾忌。”后来,慢慢地陆续有人退出,加入老员工们的“午饭团”,原先的“午饭团队”被打破。一开始,王玉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后来,有个熟悉的老乡同事好心提点她,“吃饭时多跟前辈们接触接触,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子,有好处。”

  提醒的人,没有将这个“好处”直言相告。但是,王玉慢慢地见证了一些变化。变化来自于那些最早加入老员工“午饭团”的新人,“他怎么总能知道领导还没有正式下达的通知?”“她知道的单位小道消息真多,谁跟谁不和,谁跟谁有过节,谁是谁的死党……”

  或许,在决定职场成败的考试中,第一题就是“看谁能最早融入交际圈。”“我的性格很矛盾,在熟人面前是话痨,在不太熟的人面前,时常找不到话说。”王玉介绍说,有几次跟老同事们一起吃饭时,她感到的只有尴尬,“不怎么说话,所以吃得很快,吃完了就看着别人,或者还要配合话题笑两声。”

吃出“午饭恐惧症”

  “单位食堂”,乍听,就有些上世纪80年代集体拿着搪瓷盆打饭的怀旧感。在物价一路高歌的现在,能有个方便实惠的“单位食堂”做后盾,实在是件美事。

  不过,在刚工作两年的王玉看来,吃单位食堂可没那么容易。“什么时候吃,跟什么人吃,吃的时候聊什么,都是午饭学问。”很随意的聊天,王玉的语气不像抱怨,倒像是在传授知识要点。

  这个观点的抛出,让我一下子对眼前这个25岁的女孩好奇起来。本应是很寻常的工作餐,怎么偏生出这么多“潜规则”?而且还出自一个职场新人之口。

  吃午饭的时间也有讲究?“吃午饭的时间早了,如果被领导或者老员工撞见,有工作不积极之嫌;吃得晚了,大多数时候只能落单,就可能被领导或同事认为‘不合群’‘性格孤僻’‘假积极’等等。”王玉的答案脱口而出,逻辑鲜明,理由充分。这让抛出问题的我,听得有点愣神。

  好吧,得承认,这些听上去是有些道理。原来,气质严肃的单位食堂,也能“吃”出刀光剑影的江湖风险。

午饭“潜规则”

  不善交流的人,总是在饭桌上最没有存在感。王玉自己吃得郁闷,那些“午饭团”的成员们,或许也觉得无趣。吃饭也就没了下一次。

  “我不太喜欢在背后评论是非,而相互八卦又几乎是所有‘午饭团’的必然程序。”情绪压抑地吃饭,无异于一场折磨。王玉自我解嘲说,“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得了一种怪病‘午饭恐惧症’。一到吃饭时间,就心慌。”

  王玉甚至悄悄观察过单位食堂里的“午饭团”:从一起吃饭的频率和默契程度,就能看出彼此之间的关系亲疏;员工喜欢跟主任级别的中层领导一起吃饭;大领导往往是最孤单的,比如董事长只能跟总经理一起吃饭,“要是小员工跟董事长一起吃饭,肯定得紧张死。”

  为了不加入食堂里的各种“午饭团”,只要时间允许,王玉就常常以“喜欢吃同学公司旁边的大碗皮肚面”为由,外出找离得近的闺蜜一起吃饭,“午饭不仅要吃得好,吃得舒心,才有利于健康吧?”王玉狡黠地反问。

  王玉为她的“午饭恐惧症”找到了解药,貌似恢复得不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玉的“发病原因”或许也能帮助很多职场新人,“入职场,先学会在单位食堂吃午饭!”

(责任编辑:林音)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