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安德思:发现“有意思”的中德文化
歌德学院中国分院的新任院长彼得·安德思是一位蓝眼睛的大高个,超过一米九的个头,在人群里分外显眼。
彼得·安德思(Peter Anders),2011年5月起任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1961年出生,毕业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戏剧、电影和传媒专业,曾在法兰克福德国电视一台文化编辑部工作。1990年起在歌德学院工作。
歌德学院,1925年成立于慕尼黑,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从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机构,致力于介绍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歌德学院目前已遍布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分院成立于1988年。
政府出经费,但却不控制歌德学院的工作内容,因为德国人深信公民社会的理念。
歌德学院在历史上也曾经将一些工作交给外面做,但经验证明,这样并不成功。
全球化带来的并不是西方文化遍布全球,而恰恰相反,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自己的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歌德学院中国分院的新任院长彼得·安德思是一位蓝眼睛的大高个,超过一米九的个头,在人群里分外显眼。这位德国文化新使节虽然到中国工作不到半年,但他为世界范围内的歌德学院已经工作了21年,从德国慕尼黑、喀麦隆、巴西萨尔瓦多港、保加利亚到南非约翰内斯堡,文艺科班出身、工作经验丰富的他均表现出色。2011年5月,他来到了北京。
这并非安德思初次来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他曾和家人一起来旅游,在西安、北京、广州和昆明等地呆了几个月,看了昆剧、京剧、粤剧、川剧等诸多中国的“戏剧”。那时他所感受到的中国和自己生活的西方如此不同,而现在的中国和那时的中国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评论中国孔子学院时带有德国人典型的谨慎小心,但安德思仍乐意分享歌德学院推广德国文化的成功密码,并讲述歌德学院如何在依靠政府拨款与保持文化活动的独立性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