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落入这样的怪圈里:刚入园的幼儿被要求参加名目繁多的“兴趣班”学习;越来越多的低龄学童强忍离家的酸楚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北京某中学多年评选学生最喜欢去的10个地方,教室从未入选过……教育专家们疑惑万分,“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可谓见仁见智,其中不少人将其归罪于当前僵化教条、竞争惨烈的应试教育模式。这有一定道理。然而针对这些现象往深里说,“生命教育”的缺失更是难辞其咎。“生命教育”的欠账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正逐步暴露出来,这从屡见不鲜的学生自戕和校园伤人事件即可窥一斑。我们忽略了学生的灵魂。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首倡和实践“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因其对生命的尊重、保护与珍爱迅速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同和传播。在国内,“生命教育”已正式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在实际操作时,一直被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之中,并未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尽管一些省市选择三、两个学校作试点,却往往简化为指导学生自我保护、增强安全常识的“安全教育”,抓不到点子上去,实施不到好处。
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为前提,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自身与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的活动。这是一种灵魂的教育。教育家肖川认为,生命教育有三个层次,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存在形态,更是教育的实践领域,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唤醒生命之意识,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探求生命之意义,建构生命之信仰,实现生命之和谐。
可反观我们的教育,恰恰是过于强调教育的外在功能,忘却了其助推人们构建精神家园的使命,从而造成教育“人的缺席或空场”。教育完全变成了“灌输”、“题海”、“分数”、“升学率”的代名词,学生丢失了纯真的童年,放逐了美好的梦想,教育失去了本应绚丽的色彩。人生在模板式的教育模式中失去了应该具有的灵气。该类重“利”轻“育”的做法, 忽视了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内在统一性,乃教育工具论的典型呈现。梳理当下教育之不足,有以下几点:一考定终生让学生“不愿嫁、嫁不甘”,课堂教学让学生“学无趣、术不精”,目标盲目性让学生“无定位、易犯难”,最后,毕业生“手无寸铁、不知所向”等,直指当下教育之积弊,可谓一语中的。生命教育正是在反思“工具化教育”基础上凸显出来的, 它从生命的视角透视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去呵护生命,去撞击生命,去滋润生命,去灿烂生命。在生命的根基上确立学生不可让度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享受生命的美好过程。
让教育弥漫生命气息,让生命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这是社会、家庭、学生的期盼,也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教育需要被人们重新看待,重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