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成不了柳传志?
老柳拥有国内众多企业家们难以企及的荣耀—一个创业选秀节目“赢在中国”组委会“封”他为总决赛的两个“大评委”之一(另一个是张瑞敏)。毫不夸张地套用一句大俗话,就是“他过的桥比许多企业家走的路还多”,他犯了很多错误,同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他所犯的错误、遇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志存高远的中小企业家明日的“噩梦”。
不过,柳传志也曾经犯过很多低级错误,曾经也是那么的懵懂和无知,不知所措,远不比今日的从容和得心应手。柳传志参与创办的公司的第一单被骗去了启动资金的70%.联想的管理也曾经处于“迟到罚站”这样的阶段。柳传志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年代,亦未能免俗,他还在互联网的“春天”来临之前卖掉了FM365……
拥有全球化视角的年轻人甚至对这个“第一代企业家”的代表人物充满“不屑”,我们不妨听听一个叫迟宇宙的青年财经作家近乎“恶毒”的评论:“在保罗。高尔文面前,柳传志只能进入追随者的行列,因为他显然缺乏老高尔文的想象力,像个政客而不是思想家;在爱德华。詹德面前,柳传志和杨元庆都像是幼稚的顽童,尽管柳传志长詹德许多!”
新生代企业经营者是否应该向柳传志等致意,或者向老柳们学习?这个问题已经毫无价值。除了已经拥有更多的偶像可供选择,商业生态也已经发生了质的变迁。即便是我们听到柳传志进行新的探索,开始新的征程,每一个企业家都可以问自己:“我为什么没有成为新年代的柳传志?”
“商界是鸟笼里的名利场”
在听不懂“做企业和做人的关系”这个问题的杰克。韦尔奇看来,商业首先就是一场游戏,商业并不是严肃的、致命的、枯燥无味的、毫无乐趣的事。不过事实证明商界更是名利场,商业是实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一个有力工具。但是,在中国,这个名利场显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
“商界是鸟笼里的名利场”,一位企业家对《管理学家》表示。
许多民营企业家都有弃商从政的倾向,除了把这种倾向“溢于言表”的牟其中、鲁冠球,重庆的工商联主席、力帆董事长尹明善也曾公开表示自己曾经动过这个念头。不过,分析家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官本位的社会资源配置事实使得民营企业家“被迫寻求某种庇护”;另外,企业家可能渴望在新的组织结构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以求自我实现。但是显而易见,对于民营企业家而言,短时间内出现中国版本的鲍尔森,贝卢斯科尼或者他信,无异于阅读《一千零一夜》。
短暂的商业文明使得商业本身并未获得被大众所“景仰”、“尊敬”的地位,商之劣性未有足够的基础来遏制和惩罚,无论是科技手段、信息,还是制度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商业本身所蕴含的高贵品质并没有根深蒂固于众多的企业家本身,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工具,而丝毫不充当目的的角色。
种种“围墙”压抑了企业家继续“拼命”的热情,或有成就的企业主们迷失了方向,“在商不愿言商”者比比皆是。同时,企业界的“帝王思想”备受批判,但大行其道。一个企业渐次成了“天高皇帝远”的“一亩三分自留地”。再则,社会转型导致的机会主义降低了企业主优化管理的动机,当企业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优化已经成为一件极其棘手的事情。这种困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走向新的纵深。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企业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