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很多朋友看过《盗梦空间》,我问他们,除了情节,对音乐有什么印象吗?
没有一种肯定的答案。我明白,他们或许被情节深深吸引。的确,在这部含有逻辑学、哲学、数学、心理学等因素的好莱坞大片中,悬疑未决的情节,却在很多看似好无相关的场景下进行逻辑而紧密的连接,从不间断,一气呵成。那具有幻想性的梦境,始终在一种不安和焦虑的情绪中开始,贯穿其中,直至梦境的结束。
情节的吸引,造成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毫无疑问,需要音乐的强烈衬托。从这个角度来看,《盗梦空间》无疑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在这部充满幻想和动作因素的电影里,不仅有表现COBB梦境倒塌的波澜壮阔般雷霆气势的音响效果,而且也有为表现COBB和梦境中的妻子沫儿对话的阴霾和压抑的旋律线条,那恰到好处的音乐触感,紧紧地抓住了观众。在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上,《盗梦空间》在音乐上一下子拿了“最佳音响剪辑”和“最佳音效合成”,可谓是实至名归。
如果抛开情节,仅从音乐的角度来看,这部配乐却鲜有亮点。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它的音乐本身没有给观众一种很深刻的印象。如果仅仅把里面的音乐抽出来听,或许有一种大概的相通感觉,比如不安,焦虑等,但却并没有让人能够记住的标志性旋律或音乐特征。电影放完了,音乐也就随之而去了。对于一部奥斯卡获奖大片来说,留下了一点瑕疵,对于一个乐迷来讲,也是遗憾。对于这部配乐的原创人HANS ZIMMER来说,也不尽完美。
ZIMMER是好莱坞动作电影配乐的“标准典范”,他的作品也获得数次大奖,包括他的1989年的作品《温馨接送情》获得格莱美大奖。他的《狮子王》配乐,已经被演绎成了音乐剧。印象最深的,则是他在《角斗士》里的配乐。剧情一开场的时候,音乐如史诗般地随之响起,气势轩昂、激越纵放,曲折跌宕的旋律线条,透露着一种无可奈何的不安,预示着角斗士悲壮的结局。
中间突然加快,表现角斗士对胜利的渴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段配乐也多次被一些战争电视节目所引用,其流传之广,可以证明其实一部上乘的电影配乐。但《盗梦空间》从音乐上,ZIMMER还是沿用了他的管弦乐和电子乐结合的特点,并没有实质上超越他的前几部作品,创作概念上也没有太大的新意。
近观这几年的电影配乐,能让人记住的,真的不多。现代的音乐或许越来越变成了一种符号,本身的审美价值却在慢慢地减少。音乐市场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ZIMMER习惯于追求一种“标准化”的音乐配乐标准的同时,许多的音乐人或许也同样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独特的音乐理念。美好的旋律,除了要有扎实的音乐创造功底外,还要有感悟生活的心情,体验人生的经历。
作为音乐人,或者一个艺术家,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自己独立的创造思维。音乐完全避免市场化是不可能的,但在纷乱繁杂的表象背后,坚持自己的风格,而不是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影响”而左右自己的创作理念。习惯以前的沉醉在电影配乐中的我,对此却有点不太习惯。曾几何时,我为能在《阿甘正传》前面那段清纯优美的钢琴曲自己弹奏而沾沾自喜;为了《时光倒流70年》的主题曲改编为钢琴曲而兴奋不已;每次我觉得自己意志消沉的时候,听《石破天惊》的配乐,感受到得,远远不是一种鼓励性的,战斗性的精神那么简单。
毕竟是电影配乐,从这点上来说,ZIMMER对于电影里情节细节的把握,用音乐的形式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这点,已经符合电影配乐本身的要求,也确实相当不容易。但作为乐迷,我依然期盼听到一首更好听的,能让人记住的电影配乐,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电影里面的那个标志性的场景。
起码,我希望,当我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希望能在走出电影院的时候,哼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