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旅游 > 正文

浓郁虔敬的宗教氛围 印度恒河

2011-09-17 14:53来源:经济观察网 字号:小

  风靡全国的瑜伽和肚皮舞,口味浓重的咖喱美食,欢歌热舞的印度电影,还有经久不衰的泰戈尔诗歌……对于印度,中国的男女老少都不会觉得陌生。然而,我们熟悉的只是表面的印度元素,而非真正的、鲜活的印度。他们的历史、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经济、他们的民主,他们的思想……我们其实知之甚少。印度是一个奇异得让人难以定义的国度,既神秘又开放,现代与古老并行,民主与腐败交织,这里有浓墨重彩的人文风情,也有绮丽迷人的自然风光、浓郁虔敬的宗教氛围……3月中旬,当笔者历时半个月,游历了印度四个著名城市:德里、阿格拉、斋浦尔、瓦纳那西,经历了一次异常新鲜、奇异、丰富、思绪万千的探索之旅。

  恒河边的印度生活恒河边的印度孩子  去瓦腊纳西是为了恒河。可从踏上瓦腊纳西大地的那一刻,便一直在问:“恒河在哪儿?”从拥挤的火车站一路颠簸,穿过尘土漫天的大街,钻进阡陌纵横的小巷,找到预定的客栈,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恒河一直没有出现。我胡乱吃了两片面包、一只香蕉当午餐,背起相机,迫不及待要去找恒河。客栈老板告诉我,穿过这些小巷就能见到恒河。“那你给我一张地图吧,这里的小巷实在太曲折了。”我说。老板和周围的人都笑起来:“小巷哪有什么地图,即使有,你也用不上。你来的时候没发现吗?小巷里连路标和门牌都没有。”缺乏方向感的我有点头大:“那我迷路怎么办?”“问人,实在不行,就问上帝。”大家一脸轻松地说。撂下一句“God bless me!”,我怀着忐忑与新奇上路。

  走一段,问一段,一路汗流浃背地探寻,筋疲力尽之时忽觉眼前一亮,一个古朴的石门后框着的一片灰黄色涟漪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恒河了!穿过石门,迈下厚重的石阶,缓缓流动的恒河像一块古老的丝绸,在我面前温柔地徐徐展开。有阴凉的石阶上星星点点散落着卖茶的小摊,旁边围坐着或发呆或聊天的印度人和外国游客;不惧炎热的孩子在河边嬉水,发出欢乐的尖叫,河堤宽阔处则被打板球的青年占据;灰身黄嘴的水鸟掠过河面,野狗成群地追来打去,黑乎乎的山羊和牛在垃圾堆里觅食,沿河的墙梗上跳窜着灵巧的松鼠和猕猴……各种生灵都在恒河各取所需、怡然自得。印度是个等级森严的国度,但恒河却仿佛其中一片净土。恒河边,万物生灵都是平等的。无论卑微还是高贵,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什么宗教、无论什么种姓,无论人还是动物,都可以尽情吮吸恒河母亲的乳汁,享受那亘古不变的慈爱。我内心一阵柔软,眼里泛起湿润,作为一个异国人,竟也强烈感受到恒河的亲切。

  1500平方公里的瓦腊纳西只有十几条可以行车的小公路,却密布着上千条蜿蜒曲折、彼此联通的小巷。它们全都集中在恒河西岸,在瓦腊纳西的地图上只是一片红色的细线,没有名称,没有标识……别说外国游客,就是对印度本国的外地人来说也是一个迷宫。不过,没有探索,旅行还叫旅行吗?瓦腊纳西的小巷是我所见过最窄小、最丰富和新奇的——小巷沿着光滑的石板路延伸,最宽的地方不过两三米;最窄的地方,张开双臂就能触到两侧的店门。尽管空间如此逼窄,小巷依然随处可见慢悠悠溜达的牛,霸道地躺在路中间打瞌睡的狗,印度人从不驱赶它们,最多侧身而过时拍拍牛屁股。重三搭四载满人的大摩托和满载货物的板车也不时开进来,拥挤程度可想而知,但却从没听见人抱怨,大家只是平和、缓慢地相互协调着挤过。加之小巷里每隔几十米就会有一间神庙,因此水泄不通的“堵人”事件时有发生,每逢神庙有祭祀活动,都会有警察来为人畜疏导交通。小巷道路两旁全是一间紧挨一间的店铺,每间不过几平米到十来平米,店铺的楼上和背后则层层叠叠挤满了客栈和民居。店铺的种类出乎我意料地应有尽有:餐厅、甜品店、旅馆、咖啡厅、货币兑换、票务代理、电话通讯、五金电器、日用百货、当地服装、特色饰品、传统珠宝、工艺品、乐器、图书音像、邮局、诊所、药店、网吧、瑜伽馆、精油按摩坊、占星术课堂、音乐教室、各种大小神庙……小巷不但供应当地人的生活起居,还可以解决一个游客在旅途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难题,而且价格都便宜得让人感动——饱餐一顿咖喱菜和烤饼仅需100多卢,一升矿泉水20卢比,半个块西瓜10卢比,花800卢就可以让自己从头到脚换上当地行头……

  晨裕的人群晨浴的孩子恒河边的善男信女  清晨和夜晚是恒河最迷人的光景,也是最热闹的时刻。赶在太阳升起之前租一条木船,在浓雾笼罩的河面泛舟,有种置身仙境的神秘。太阳慢慢升起来,红彤彤地望着古老的恒河,给原本灰黄的水面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红,好似装饰精美的纱丽。河岸上开始喧闹起来,来自印度各地的善男信女,提着水壶、带着祭品、扶老携幼地从一个个蜿蜒曲折的小巷中挤出,迈下一级级厚实的石阶,繁星般在瓦纳那西绵延6.7公里的河岸边散布开来,开始一天中最隆重的仪式——恒河晨浴。他们缓缓步入圣河,祈祷、忏悔、沐浴、饮水,向神灵倾吐心内的苦闷和喜悦,用恒河的圣水洗去今生的罪孽,祈求来世的福佑。

  点两块碎蜡,焚几柱印度香,面朝恒河,闭目而坐,念念有词,发型奇异、身穿橙色衣衫的苦行僧在岸边的高台上摆开架势,冥想、修炼;瓦腊纳西是印度7种宗教的圣城,而恒河又是这圣中之圣,沿岸六十多个Ghat石阶上,不同信仰的男女在喧闹的人群中置身事外地闭目祷告;身穿艳丽纱丽的女人们用饰品将自己从头到脚装饰起来,在河中放下鲜花做成的河灯、花环、鲜果,为自己和亲朋祈福;乞丐们喜欢坐成一长排,向路人和游客伸手,他们每人都有两个碗,一个装钱,一个装粮食,因为当地人往往会给他们一些米或豆子;在河边洗涤的人们把衣服、床单、桌布花花绿绿在河边的草地和台阶上铺展开来,好似一幅幅绚烂的抽象画。临走之时,所有印度人都会装一壶恒河的圣水,或回家饮用,或送进神庙。

  夜幕初降,坐在餐厅临河的阳台上晚餐,“ganga……(印度语,恒河)”河面飘来悠远、苍凉的歌声,仿佛从远古而来。循声望去,主码头上一片灯火辉煌、人声鼎沸,隆重的晚祭开始了。河岸广场上搭起一个个宽阔的木板,上面放着鲜花、香炉、神像、经书等祭祀用品,一群衣着光鲜、考究的婆罗门青年站在祭台前神情肃穆地焚香、唱经、祭祀。台下是人山人海的信众,用击诵经与祭祀们应和。满载游客的船只也聚集到祭台周围的河面,镁光灯在夜空中闪个不停。除了停电或恶劣天气,恒河边每天都有晚祭。祭祀结束后,信众们也久久不愿离去,继续在河边祈祷、乘凉、玩耍,直到深夜十一二点。可第二天清晨四五点钟,恒河边又热闹非凡了。对印度来说,时间最应该用来亲近恒河,睡觉实在太浪费光阴了。

  我沿着河岸闲逛,忽见一群人在河边搬卸木材,觉得画面很有张力,于是举起相机拍摄。刚按了两下快门,就听见“Delete!Delete!(删掉)”一名中年印度男子忽然冲我大喊大叫, “有人快死了,等着烧尸体,你为什么要拍照?”我震惊中放眼一望,不远处的确散落着一个个冒着青烟的火堆,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火葬区!旅游攻略告诉我,每天都会有游客在这里为了拍照的事情和印度人发生冲突,甚至打斗。我吓得不轻,只好装作不明状况的样子,一边道歉,一边赶紧逃回宾馆。第二天换了身衣服,才敢再去那里看火葬。

  恒河不仅是滋养印度人生活与信仰的母亲,更是通向天国的水道,而圣城瓦纳那西便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此生一定要去一次瓦腊纳西,能死在这更是再好不过,这是几乎所有印度人的共同信念。因为按印度教义,在圣城火葬,并将骨灰撒入圣河,灵魂便能免受轮回转世之苦,直接升入天国。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垂暮的印度教老人来到这里等死。瓦纳那西下游的恒河岸边,错落着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火堆,24小时不间断地焚烧着自然死亡的老人。据说,焚尸的火种来自湿婆神降下的天火,已在火葬区的寺庙顶上燃烧了三千年。怀孕的妇女、小孩、被蛇咬了的人以及其它一些意外死亡的人都不可以在这里火葬,而是栓上大石头沉入河中。所以,恒河上不时会有浮尸飘过,当地人早已见惯不惊,唯有游客瞠目结舌。有意思的是,印度教里的高僧和那些意外死亡的人一样不能火葬。印度人说,那是因为神就在高僧心中,所以他们的身体是不能燃烧的,死后可以直接去天堂。

  活着的印度女人是不允许进入火葬现场的,唯有外国女性享有观摩的“特权”。我原本以为火葬的现场极为惊悚,鼓起二十分的勇气前去。结果证明我多虑了——尸体被严实地包裹在金光闪闪的织物中,覆盖着美丽的鲜花,放进火堆中,立即被熊熊的烈火吞噬,看不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最周到的是,印度人在尸体中放入了一些特殊香料,因此火葬现场弥漫着一股焚香的气息,而非我想象的尸体烧焦的恐怖味道,只有类似焚香的气息。中国人的丧葬永远充满了哭天抢地,而恒河边的葬礼却异常安静和肃穆,死亡的恐惧被神圣和庄严消解。一位负责火葬的工人告诉我:“对于死亡,我们不喜悦也不悲伤,眼泪只会阻碍亡灵升入天国的进程。”

  印度的种姓制度在火葬区也有鲜明体现:种姓高的死者,会在岸边比较高的石台上焚烧,用的木材也是最好的;种姓低的就在河边焚烧,穷人甚至要靠慈善救济买木头。许多有钱人死去时都戴着昂贵的珠宝,尤其是那些婆罗门的女人,许多珠宝是无法被火熔掉的,而且死者家属也不会去灰堆里捡这些东西。因此每天黎明火葬相对稀疏的时段,不少印度人拿着大筛子到这里来淘珠宝,找到后就近在河边清洗,然后拿去变卖。

(责任编辑:孙铭苑)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