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零售最难的是拒绝
最初是因缘际会,那时年轻,没有太多选择。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回答:为什么我一直待在这个行业?一个人喜欢或不喜欢这个行业,取决于你的人生观,你追求的是什么。零售业的最大特点是非常琐碎,由于琐碎,就不可能尽善尽美,永远有改进的空间。这种不断改进的过程给人以成就感,让我感觉十分充实。一次面见家乐福中国区前任总裁,他把其门店管理说的天花乱坠,我说:“给我你最好的门店,给我one square metre(一平方米),I can pick up 5 problems(我能挑出5个问题)。”
这就是零售业的特点,喜欢和不喜欢这个行业的人,多半都是因为它太琐碎。做零售挑毛病最后会“习惯成自然”——我现在已经慢慢在改,从前我进入酒店大堂,看到地上有纸片就弯腰拾起来,好几次被我老婆骂“这又不是在你店里”。有时到供应商的写字楼开会,我出来会随手把灯关了。
1997年,三十六岁的我分管上海易初莲花的运营和生鲜,正干得风生水起。忽然一天,德国麦德龙CEO助理打电话给我,说CEO想找我聊聊,问我安排个机会见面。当时我年少心狂,说了一句现在绝对不会说出口的话:“可以,不过我没时间去德国,你让他来中国。”几天后,这位CEO赴美与会期间绕道飞抵北京,我从上海赶去与他见面,长谈后决定加入麦德龙。
麦德龙新入职的高管有一个培训项目,要跟着CEO吃喝拉撒几天,他开会我旁听,他见客人我列席。这让我近距离观察到一个五百强企业的领袖是如何思考问题、怎样安排时间表的,对我启发很大。我常对自己说,看书就看一句话,学人也只学一句话。那位 CEO Mr Bothe对我说过一句话,14年过去了我仍记忆犹新——“我们做零售行业,最难的不是要做什么人的生意,最难的是什么人的生意不做。”
在阿里巴巴时,龙永图有一次参观淘宝,对我说,淘宝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不能吸引像他这类的人。我说,龙部长,我冒犯一句,您这样六十岁以上的人的购物需求,我们不想满足,除非你把自己的购物行为转变为三十多岁。改变一个人的购物行为几乎不可能,淘宝不考虑四十岁以上的人的购物需求,因为教育用户的成本太高了。
提倡低价 反对价格战
但单就图书品类来说,京东对当当的威胁是很有限的。目前,图书的电子商务市场已经形成了当当和卓越分踞的格局,想要打破这个格局并不容易,除非这两家自己犯错误。
我也不认为京东会在图书上花费太多精力,它的动作背后更多是一种麻痹战术,一种市场策略。图书市场其实很小,线上线下(不含教辅)一年才300亿,而化妆品一年就6000亿。你要把京东的很多动作放到PR(公共关系)的角度去考量,叫板当当和卓越,更多的是吸引眼球。京东自称2011年要做到280亿,其中图书最多3个亿,不过百分之一,可这些动作引发的曝光度何止百分之一,密集的媒体曝光对它的品牌有好处。
对京东做图书这个事儿,当时当当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后来统一思想,避免短兵相接,我们当时的做法是“不理他”。不理他有几个考量,第一表示我还是行业老大,不在乎你;第二,如果和京东打价格战,那才叫“上了共军的当”。京东只有一点图书销售,当当的体量这么大,折扣放下来,损失会大得多。
好比两军对垒,你到我的后院放了一把火,我要是救火,永远处于被动。我让火烧着,派有力的一队人去你后院也放一把火,看最后谁熬不住。我放什么火?让采购买下京东数码卖的最好的100个SKU,再以低于京东50-100元的价格出售。一本书20块钱,最多贴进10块钱,而拼数码你肯定玩不起;再说,数码也不是当当的主要品类,体量小,赔就赔一点,但京东数码的价格形象会大大受损。最后,果然京东先熬不住。
做零售我坚持低价,但我反对非理性的价格战,它不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竞争策略。它也不会给顾客带来什么真正价值,当毛利空间没有的时候,只能以降低服务质量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