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人们至今还在对IBM近十年间的“美妙转身”津津乐道。就是在这个黄金般的十年中,IBM找到并迅速抓住了新时代最炙手可热的两个“S”——软件(Software)和服务(Service),并用属于IBM的独特方式,一步步把自己的重心倚靠其上。故事的发展脉络一如MBA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一样标准。
无论是IBM苦心打造了十年的软件帝国,还是三年前那句响彻全球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方向明确、目标清晰的IBM正用咄咄逼人的实际行动大声回答着以下的问题:IBM从来不缺少变化,但为什么IBM的每次改变都能率先触摸到整个IT业的大方向?IBM也并非无懈可击,但为什么IBM每次都能找到恰当的方式掩盖弱点?
以这样的背景看,IBM为其软件帝国所筑起的色彩斑斓的城堡,也许仅仅只是个驿站,更宏大的理想注定还在前方。
这座闻名世界的赌城在这个月的中旬忽然涌进了一大批身着套装、行色匆匆的白领人士,傅纯一就在这些人中间。傅纯一在五年前加入Rational公司,现在的身份是IBM大中华区软件部门的一名技术支持经理,当时,他刚刚跟随Rational一起加入IBM还不到一年。“随便一个一起吃饭的同事都是有着许多年工龄的老IBM人,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傅纯一对记者回忆说。
那是IBM软件集团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员工大会,来自全球约1.6万名销售和技术人员也历史性地聚集到了一起。IBM的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SamuelJ.Palmisano)和IBM全球高级副总裁兼软件集团总经理史蒂夫·米尔斯(SteveMills)都出现在大会现场,米尔斯甚至还亲自表演了拳击秀,在节目换场的时候他说:“我们今天就身处在软件市场的‘拳击台’上,客户驱动的时代正在取代产品驱动的时代,而IBM软件惟一能做的就是迎接新的挑战。”这一天也宣告,在2002年的“电子商务随需应变”之后,IBM规模最大的部门调整和又一次“战略转型”正式开始了。
人们似乎早就对IBM的“转型”司空见惯了,已经拥有近百年历史的IBM从来都不缺少变革。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转型”这个词现在已经成了IBM的标志之一,而被众多研究企业管理的学者拿来反复品味。即使在今天,许多人也许还在对IBM近十年间的“美妙转身”津津乐道。因为也就是在这个黄金般的十年中,IBM找到并迅速抓住了在互联网时代中最炙手可热的两个“S”——软件(Software)和服务(Service),并用属于IBM的独特方式,一步步把自己的重心倚靠其上。而为什么这样的重大机遇每一次都会被IBM牢牢地抓在手里?IBM的方式又有哪些独特之处?
从2004年年初开始,IBM正式宣布重塑软件部门的五大产品线,除了为DB2、Lotus、Tivoli、WebSphere、Rational各自赋予了鲜明的色彩形象以外,还在全球推出了面向12个行业的62个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在营销方式上,IBM毅然摒弃了已经操控娴熟的“以产品为中心”模式,而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的位置又一次被IBM摆在了自己的视线焦点处,而上一次IBM这样做,还是其前任CEO郭士纳(LouisGerstner)刚刚上任的时候,郭士纳重新把IBM拉回老传统:关注客户需求和应用,而不是技术本身。帕米萨诺曾这样评价郭士纳:“他带给IBM这样的理念:不要太沉迷于技术。”
按照《纽约时报》年鉴中在总结郭士纳重新“唤醒”IBM的过程时所描述的那样,郭士纳在当时推行了三项具体的举措:一是建立了新的服务部门,这也就是现在为IBM贡献了超过50%营收的IBM全球服务部(IGS),用于推销IBM大量的硬件、软件、咨询和维护服务;二是全面拥抱“开放系统”和标准协议,这给了IBM的软件以极大的拓展空间;三是在1995年决定拥抱互联网,将IBM融入“网络计算”。现在看来,IBM软件部门在1995年作为一个独立的商务部门成立,不能不说是郭士纳深谋远虑的绝妙部署。
“对于IBM而言,软件只是基于硬件的产品的一部分。IBM虽然有很多软件,但从未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业务。相反,它们被埋没在IBM的硬件中,或作为附带功能销售。更糟糕的是,这些软件都仅在IBM自己的硬件平台上运行。”美国人MichaelCusumano所著的《软件业的生存之道》(TheBusinessofSoftware)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郭士纳当年的苦恼,IBM拥有4000个软件产品,每个都有不同的名字,由全球的30多个实验室开发。对于如何运作软件公司,IBM当时没有一个成型的管理系统,也没有确定的模式,并且没有将软件作为独立产品进行销售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