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文化大讲堂上座无虚席,一场名为“出国在外――人生的重新选择”的讲座吸引了深圳不少学生和家长。此次主讲的嘉宾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薄智跃。他指出了当前留学过程存在的误区,他认为,出国留学并非越早越好,而出国后,中国学生应当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在演讲中,薄智跃指出,中国古代并无“出国”的概念。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异国学习、工作,这股留学热潮最早可追溯到清末,并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出现了“留学潮”与“投资移民潮”。而目前中国留学生的规模则在越来越庞大。
薄智跃介绍,人们会以“文化休克”来描述一些出国者的心态,指的是移民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由于两种文化的冲突,可能遭遇一些激烈的心理反应。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政治学博士的他认为,初到异国,留学生应当多使用当地语言,多交当地的朋友,更好地体验当地的生活,反之,现在许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有“抱团”的习惯,这很难融入当地的文化氛围。同时他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于美国爱荷华大学里的中国留学生卢刚枪击导师与同学一案,对中国教育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这与中国教育注重智育、注重竞争但缺乏人文关怀的缺陷有关。
“不用着急把孩子送出去,这没有必要。”按比例计算,深圳的孩子在全国中出国人数最多、年龄最小。但薄智跃认为,并不是越小出国越好,在学好英文之前,中国孩子更应先将中文基础打好。尤其在孩子不成熟的情况下不宜出国,最好以高中毕业或本科毕业时再出国深造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