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天合森林认证中心主任 石峰
“看似绿色的森林认证产业链背后利益重重、表面上带有公益性质的认证体系,实质上却有可能成为新的非关税贸易壁垒”。8月19日,在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召开期间,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石峰接受专访时表示,由于缺乏国际话语权,中国森林认证体系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导致了国际认证机构在华跑马圈地、歧视中国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盈利机构间利益划分不清在内的诸多问题。
据了解,国际森林认证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大国森林治理遭遇困境,为此,欧美发达国家率先建立了森林认证体系,制定行业规则、进行认证、颁发证书。逾20年来,世界主要形成了包括PEFC与FSC在内的两大森林认证体系,占据了全球森林认证市场约80%的份额。换言之,森林认证的话语权,长期以来被海外巨头垄断。
这种垄断增加了包括中国在内,广泛发展中国家企业对林业认证的忧虑。例如,FSC体系的控制方为WWF、绿色和平等国际组织,而这些NGO往往主导了环保领域的公众舆论。不过这种联姻并不是单纯的“公益事业”。虽然,表面上,NGO和其控制的FSC是非赢利机构,但具体实施论证的机构却是商业公司(每公顷认证费约8元),这些商业公司需每年向FSC缴纳年费,并根据其认证的森林面积上缴LOGO使用费等。并且,FSC往往是排他性的,即FSC不承认其他认证体系。
因此,站在认证机构背后的NGO往往会对不参与FSC认证的企业施加舆论压力,甚至号召公众抵制其产品。正如石峰所言,这种格局的形成,使得原本应具备公益、环保性质的森林认证机构,有可能成为利益暗流涌动的“绿色黑社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推进自主森林认证体系的建设,以谋求加大在该领域的话语权。石峰告诉记者,中国主管部门已经批准建立中国自主的森林认证体系,并将推动森林认证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已经认证了120万公顷森林,在今年年底前,计划完成对339万公顷森林完成认证”,石峰说。相比海外巨头主导的体系,中国认证的优势在于公益性强、利益链透明、不存在歧视性,有助于中国企业减少负担(每公顷认证价格为1元),增加行业话语权。
石峰认为,中国建设自主森林认证体系,增加话语权已经是必然趋势。“打破寡头垄断,在国际贸易中掌握话语权,是中国林产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不过他同时表示,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在未来并不排除和海外机构开展合作的可能。“但这种合作的前提必须是相互尊重,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