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李宁”不敌“耐克”在于战略管理不够

2011-08-17 16:43来源:品牌中国网作者:刘祖轲字号:小

  李宁是国内运动品牌的领头羊,深受年轻一代的追捧。如果有一天,李宁变得和耐克一样贵了,那你会买谁呢?相信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消费者特别是90后愿意花多的钱买耐克而不是买李宁呢?李宁到底在哪些方面败给了耐克?

  对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几大运动产品品牌,其产品并不存在明显的美丑之分,产品设计也不是决定李宁不敌耐克的关键所在。在优势上,李宁比耐克和阿迪达斯起步晚,自然不敌。然而,耐克创立于1963年,而阿迪达斯创立于1920年,但如今世界第一运动品牌是耐克而不是阿迪达斯,可见,这也不是影响的主要原因。

  所以,李宁输了,输在了对品牌管理的“三大败”上。

一败:品牌形象败在有缺失

  李宁不及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大腕,首先表现在品牌形象方面。

  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一提起耐克,几乎人人皆知;而李宁,除了在中国影响力较大以外,在国际市场上却远不及耐克、阿迪达斯这般耳熟能详。尽管它们都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重金邀请一些家喻户晓的体育明星做代言,以及赞助一些高关注度的体育赛事。因此,在消费者的心智认知中,赞助活动的影响力和代言人的个人魅力直接决定着运动品牌的形象定位。

  在广告的诉求内容上,龙头老大耐克表现得非常出色。耐克的广告注重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沟通,善于宣导一种独特的精神价值以引起消费者的共鸣,而不仅仅是宣传产品的质量有多好、或多利于健康等等之类的产品功能诉求。与其说耐克的广告是在推销产品,倒不如说是在推销一种运动精神,这一点足以让李宁望尘莫及。

  在代言人的选择上,李宁较之于耐克与阿迪达斯,更加显得距离甚远。耐克在足球界的代言人有C罗、鲁尼、小罗、罗比尼奥等一批国际一线球星;而李宁的足球界代言人一代为李铁、二代为卢琳,不可否认,这二位都是非常优秀的中国足球运动员,但中国足球在国人眼中已经谈不上什么形象了,更别提李宁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形象。

  在篮球方面的代言人,耐克暂且不谈曾影响一个时代的篮球神话乔丹,光现在的勒布朗·詹姆斯、科比·布莱恩特、德克·诺维茨基、凯文·杜兰特、史蒂夫·纳什等这批NBA巨星,在篮球热爱者心中,哪一个不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李宁的篮球代言人最有名的也只有奥尼尔。

  李宁较之耐克在品牌形象上的相形见绌,是李宁的第一败。

二败:产品布局过于狭窄

  在产品方面,要想覆盖更广的消费群体,运动产品要拥有面向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系列,同时不同风格的系列产品能够共同承载品牌的价值内涵。

  耐克在这点上可谓可圈可点,它有AF系列的经典板鞋,有被足球迷奉为经典的“传奇”系列足球鞋,还有以乔丹、科比等特级巨星命名的球鞋系列等等。

  反观李宁,它并没有叫得响的经典系列。而且,李宁这次来了个大转身,把消费群体明确定位为90后。消费群体未免单一、局限化了。这一改变让李宁长期以来日积月累的品牌资产或将得不到延续,从而对李宁品牌的长期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这是品牌管理的一大忌。保留了90后群体,难道70后、80后这批已经拥有一定品牌忠诚度的主力消费人群要被拒之门外吗?这一改变缩小了自己的战略布局不说,也会伤害到原有的忠实消费者的情感,导致品牌资产的严重流失。

  如果李宁眼光放得长远,看中的是未来的市场的话,也并不需要将原来消费者一竿子打死。李宁其实也可以与耐克、阿迪达斯一样,推出不同系列产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建立李宁品牌下的多产品品牌战略,这样就不至于丢了西瓜捡芝麻。此为李宁的第二败。

三败:销售渠道摇摆不定

  企业产品销售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产品销售渠道的策略管理。李宁在渠道策略的选择上,采用的是以“外包”方式实现销售,自己则集中精力做产品。这也是很多同行的普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然而,即便是采取外包制,也应该认真制定合理的分销策略,而不应该摇摆不定。

  在经销商与分销商之间如何平衡、协调利益关系等方面,李宁公司处理得比较粗糙,导致一批原本忠诚度很高的分销商埋怨道:“做了10年李宁,到头来居然发现他对自己没有什么感情。”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根据目前的订单价格,李宁2011年整体销售收入将同比下降5%左右。同时,因加大渠道改革力度及加快存货清理速度,2011年公司利润率将下降至6%-7%左右。

  对比李宁混乱的分销策略,国内的安踏就做的有章有节。为了打造自己未来的渠道,安踏早在2006年就投资成立了上海锋线有限公司,并全面进军体育用品零售行业。目前,上海锋线有限公司在厦门、苏州、北京、哈尔滨、广州等地设立了5家全资子公司,经营阿迪达斯、锐步和Kappa等运动品牌产品。安踏首先借助那些高端品牌打开自己的销售渠道,然后铺上现阶段自己的产品,最后再利用渠道优势,逐渐扩大自己的产品线,铺开自己的多层次、多级别的产品,以此不断壮大自身品牌。这一策略既省去了如何平衡分销商等问题,又稳定了自建渠道的局面,专心做好产品,与其他的竞争对手博弈。而李宁却要左右兼顾、腹背受敌,所以李宁的第三败败在渠道策略上。

  品牌形象之弱、产品布局之窄、销售渠道之惑,这或许就是李宁之所以还只是“中国的李宁”而与“世界的耐克”相距甚远的主要原因。作为中国运动品牌“一哥”的李宁,他所取得的成绩固然可圈可点,但其身肩着更大意义上的更多责任,其未来的发展还任重道远,只有更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才能在全球市场上名成名就。

(责任编辑:国新)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