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市场上排名第四或第五的企业,你的命运就是:老大打个喷嚏,你就染上肺炎。只有你成为老大,你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曾用这样的话,来简单概括GE在战略投资决策上的“数一数二”原则;此后,前来中国淘金的一些PE机构(私募股权投资)也普遍采用投资“行业前三名”的原则,作为普遍的投资“红线”。
但匹克体育(股份代号:1968)的上市,或许可以用事实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是可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的。在同一个资本市场上,在同行业的李宁、安踏体育、中国动向、特步国际等四家体育公司都已经上市的情况下,第五家上市的匹克体育当天跌破发行价17.07%的态势,也给这家以“资本家族化 管理市场化”定位自己的新近上市体育公司,在雄心勃勃寻求扩张的路上当头一记挑战。
对于一手创立匹克体育的许景南家族来说,公开上市是一个比较彻底的“去家族化”过程。在上市之前,许氏家族所完全持有的匹克体育,已经经过两轮私募。对此,许景南称,虽然和竞争对手相比,自己在资本运作方面“走得晚了一些”,但将公司做大,更国际化的目标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引进私募投资者,是可以帮助我们一起做好这个目标的”,许景南称,2008年6月完成的第一轮私募融资,红杉资本、优势资本和上海昊嘉成为首批进入匹克的“非许氏家族股东”。在实施这一次私募之前的2007年7月,上海昊嘉投资公司以每股0.1809港元的成本成为匹克的首轮私募投资者,也是最大的私募获益机构。
2009年6月,匹克再次引入红杉资本、建银国际和联想投资等股东,完成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此轮融资金额高达4亿人民币。完成此轮融资之后,匹克体育创始人许景南任公司董事长,其次子许志华担任公司总经理,长子许志达主管公司的生产,许氏三父子均为匹克体育的执行董事,管理日常事务。
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个家族式的管理体系,却正是几家私募投资机构比较欣赏的:效率高,执行快,且公司的企业文化也非常集中。“好的家族企业,是有其管理和执行上的优势的”,匹克体育投资人之一、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认为。
在许景南看来,家族核心成员掌管公司,可以让公司的所有人和管理人的利益长期保持之一,具有高度的事业心,且关注长期价值。
而对于“管理市场化”的进一步解读是:即使现任CEO许志华是许景南的次子,但从2003年进入公司之际,确是从北京分公司的一名普通销售人员开始做起,一步一步用业绩说话,做到总裁的职位。但引入私募投资机构和公开上市之后,这个家族企业也需要学会淡化家族色彩,在财务投资人和公众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找利益平衡。
匹克体育CEO许志华称,此次IPO融资所获15.5亿港币资金,将主要投向设计研发、人员引进、终端开拓、品牌推广、品牌跨越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升级。这一系列的扩张设想中,包括可能收购海外一些中小型运动服饰或体育品牌,以此获得直接进入当地市场的机会,并通过中国的销售网络,将这些品牌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一手推动匹克借力NBA球星来推动品牌发展的许志华,认为匹克体育已经拥有了在国际产业市场上的运作经验,包括品牌策略和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团队,已经具备进行国际品牌并购的基本条件。在产品链上,许志华表示,匹克首要的目标是成为中国篮球装备第一品牌,然后再向其他的产品线扩展。并最终推动了公司的上市。
许景南将这种商业发展模式定义为“资本家族化,管理市场化”。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匹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