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价格管制,具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商品或服务供应商将会尽可能实施差别定价。所谓差别定价,大致说来,指的是垄断性供应商在出售同样的产品(服务)时,对不同顾客索取不同价格的现象,也称为价格歧视。这种定价方法在现实中相当普遍。差别定价的逻辑很简单,尽可能按照每个顾客的最高支付意愿(能力)制定价格,愿意支付高价的就索取高价,不愿意支付高价的就索取低价(只要超过成本就可以)。显然,对于商品或服务提供者来说,差别定价比统一定价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从社会角度看,在实施差别定价的情况下,垄断的效率损失会小一些,社会福利水平会更高一些。
实施差别定价需要满足3个条件:首先是商品或服务提供者必须能够自己制定价格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市场价格,这意味着差别定价只能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实施。其次,商品或服务提供者必须能够清楚地把消费者区分成不同的群体,并且不同群体的支付意愿不同,即其必须能够分清向谁索取高价,向谁只能索取低价。最后,这些商品或服务,购买者不能倒卖套利,即支付低价的顾客无法把低价买到的商品或服务倒卖给愿意支付高价的顾客。满足这3个条件,商品或服务供给者就能够实施差别定价,并从中谋取到更大的利润。
在差别定价情况下,商品或服务供给者是按照买方的支付意愿而不是按照供给成本确定价格的。大致说来,支付意愿是和支付能力成正比的,即支付能力越高的人,支付意愿越高。
只要拥有市场垄断地位,供给者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差别定价的方式来谋求最大利润,不管是营利性机构还是非营利性机构,皆是如此。政府的价格管制包括禁止差别定价类的价格管制措施,但往往只能改变差别定价的具体形式,却根本无法消除差别定价。
拥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医院和医生,恰恰具有上述实施差别定价的3个条件。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上期系列文章已分析过;患者的支付能力不同是很自然的事,富人支付能力高,穷人支付能力低;而商品或服务不能在购买者之间倒卖套利,这一条件医疗服务天然满足。因此,医院、医生完全能够实施差别定价,也一定会实施差别定价。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医生如何判断患者的支付能力从而推断其支付意愿?事实上,医生这个职业很容易大致判断患者的支付能力。患者的穿着打扮和个人气质中往往包含着其支付能力的信息,当然医生也可以通过交谈来了解患者的支付能力,最直截了当的问法是:“你今天带了多少钱?”或者问:“你是公费还是自费?”
事实上,从一些历史资料、故事或影视作品中,如《神医喜来乐》和《大宅门》,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社会的大夫在向患者收费时,采取的是典型的差别定价法。同样的疾病,一个贫穷的患者只需要给几个鸡蛋或者一只老母鸡就可以,一个小康之家则需要支付一两个大洋,而达官贵人往往需要给大夫数十个大洋。
如果大夫只能统一定价,不能差别定价,大夫将会把收费标准确定在一个能够使其收益最大化的价格水平上。比如一次出诊5个大洋,在这样的定价水平下,穷人是看不起病的。
当然,如果大夫的数量很少,满足富裕家庭的看病需求还忙不过来,大夫会提高收费标准,只满足富人的看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