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从2010年5月到2011年4月,液晶面板价格经历了连续11个月的下跌。今年5月,价格轻微反弹,但到6月涨势仍然乏力。在这一年时间里,中国面板巨头大面积亏损,哀鸿满地。
涨价成泡影:面板巨头调低产能
2010年5月,市场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液晶电视面板价格几乎全面下跌,液晶面板厂商的梦魇开始。
一个被广为引用的例子是,一块32英寸的面板在2010年4月份的价格是210美元,到了10月份,价格跌至162美元,而今年4月,这一数字已经缩水为140美元。
2010年4月到2011年2月间,40-42英寸液晶面板的标准价格由340美元下降至237美元,46英寸面板则降价99美元之多。
在这段时间里,对于市场回暖的预期一次次浮现,又一次次破灭。
京东方副总裁张宇说,“本来预期去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形势会好转,但最终因希腊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因素,预期落空了。”
摩根士丹利在去年9月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面板业在历经长达半年的库存修正后,可望于2011年进入强劲的向上循环,主因是2010年下半年的修正将有利于2011年液晶面板供应端,而LED背光液晶电视趋势、各地经济复苏,将持续带动液晶面板需求。
然而,今年上半年液晶面板的“跌跌不休”证明这些预计都过于乐观了。
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再次激发了市场的提价预期。但4月面板价格再度下滑,涨价终成泡影。
面板巨头试图通过调整产能来提振价格。去年8月,夏普宣布对外销型液晶面板实施减产计划;同年12月,三星电子也将面板产能利用率降低至90%的水平。韩国巨头LGDisplay亦将产能利用率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
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面板价格持续走低的事实。直到今年5月下旬,液晶版面价格才变跌为涨,但涨势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明显。
韩日阻击说:刻意打压中国企业?
面板价格诡异地持续下跌,让市场怀疑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操控之手。有分析人士鲜明地指出,此轮降价是日韩面板巨头刻意打压中国企业的手段。
2010年11月,京东方在合肥的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竣工投产,今年6月底,该公司在北京的8.5代线也将投产。
快马加鞭的还有华星和中电熊猫。
由TCL主导的华星光电8.5代线项目计划于今年8月份开始试生产,12月份开始第一期设备量生产。 同时,中电熊猫在南京的6代面板项目已经举行投产仪式,年底有望达到设计产能。更有媒体称,中电熊猫正考虑跳过8代线,直接上马10代线。
近日,DisplaySearch发布报告称,中国大陆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产能本季度有望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的面板产业正在成长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在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看来,韩日巨头在中国本土企业量产前的“节骨眼”上降价,就是要扼杀中国企业。“本来中国大陆面板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就不强,韩日厂商降价将挤压它们的利润空间。”
可供参考的案例是,6月16日,美国一电子零售商对东芝、夏普以及其他13家LCD面板厂商提起法律诉讼,称这些厂商涉嫌合谋操纵LCD面板价格。去年3月,三星、夏普等公司在美国同样遭遇了相同理由的集体诉讼。
张宇也认同“打压”一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价格长期下跌源于“市场需求没有上来”,但同时也认为韩日企业在面板价格上具有主导权。
不过,家电观察人士罗清启并不认同韩日企业“刻意打压”的说法。他认为,现在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并没有控制权,对面板巨头没有足够的威胁,所以韩日企业没有必要刻意打压。但是,罗清启也认为,液晶面板价格可能被跨国企业控制在“有利于垄断利益的范围内”。
目前,以三星和LG为代表的韩系厂商占据全球液晶面板市场近50%的份额;以奇美和友达为代表的中国台湾面板制造商占40%左右;以夏普为代表的日本企业联合生产了大量的面板,不过企业众多,份额分散,总体份额只有10%左右;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大陆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不过个头依旧偏小,京东方在8.5代线投产后预计能达到8%的份额,而目前只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