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法斯与中国平安共同举办的一次论坛上传出消息,两家机构合作开展的内贸险业务近两年高速增长,今年初更出现井喷行情,前4个月已完成去年全年的保费收入。
“内贸险”也称应收账款保险,是保险公司对投保企业因下游买家拖欠、破产、丧失偿付能力等原因发生的应收账款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风险补偿机制。
然而,传统上被视为企业应收账款“保护伞”的内贸险,如今在信贷紧缩的金融大背景下,却被广泛用做一项类似“担保”的融资工具。某保险公司人士称,尤其是今年,投保内贸险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冲着融资来的。
平安产险的一位高层认为,从银行的角度看,内贸险可能被视为一种融资工具,可以帮助银行对企业资信进行确认,但保险公司仍把它当作保险产品来销售,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以平安产险为例,其与科法斯合作开展内贸险始于2003年。初期,由于不了解市场及风险状况,双方对该业务的推进相当谨慎,2005年起才逐渐开展起来。直到2010年,内贸险业务突然增长78%,达到了1.4亿元。截至今年5月中下旬,该险种的保费收入已经突破1.5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我们用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的任务,如果不加控制,全年翻两番都不成问题。但下半年公司应该会加以控制,毕竟这个险种的风险比较大。” 平安一位内贸险业务经理称。
一家外资信用保险公司的人士表示,内贸险的井喷行情一方面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支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另一方面,随着今年银行调整信贷政策,中小企业普遍出现融资难。
银根紧缩下,银行仍须寻找低风险的优质客户,于是与保险公司共同推动,将内贸险作为“类担保”产品,放大了其融资功能。
如平安银行的信保融资项下的质押模式,就是当卖方为与买方商品交易所产生的应收账款成功投保了内贸险后,卖方将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银行参考保单金额及已质押的应收账款金额向卖方提供融资产品及服务。
与担保的手续费相比,内贸险的费率较低,通常只有千分之五到百分之二。若银行贷款利率为6.5%,通过投保内贸险的方式获得贷款,融资成本在7%-8.5%之间。
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和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支出内贸险保费补助资金1.74亿元,支持企业开展信用销售2187亿元,共有1024家投保企业获得补助,下游受益企业超过2.3万家。
日前,商务部市场秩序司下发通知,明确我国2011年融资性担保补助政策将继续重点支持商品交易市场、商贸服务业聚集区、商业街等商圈内的中小商贸企业,内贸险补助政策增加以农资为交易标的的投保方行业补助。
与出口信用险相比,内贸险起步较晚,在企业中认知度低,目前规模较小。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内贸险的承保金额不足2000亿元人民币,仅占内贸份额的1%。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金融危机爆发前,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等商业机构频频呼吁,希望将目前仅限于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开展的短期出口信用险(下称“短期险”)向商业保险公司开放。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局势的变化,最近一两年,类似的呼声少了很多,取而代之的是内贸险的提速。”前述产险人士称。
虽然中信保的改制方案迟迟没有出台,但从政策走向上分析,短期内向国内外商业机构开放短期险的可能性很小,内进外退或许也是无奈之举。
全球贸易量远远大于国内贸易量,意味着全球市场的内贸险业务机会更多,且国外企业的征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有大量的全球数据库可供查询使用。相比之下,国内贸易规则仍显模糊,诚信基础较为薄弱,这些都会增加内贸险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