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经济发展趋向开放 中国商业前景看好

2011-06-07 11:45来源:环球企业家作者:埃森哲字号:小

  世界正在适应多极世界的新秩序。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更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和网络通信技术塑造了多极化的全球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使这一格局分野更加明确。欧洲债务危机使欧元区的增长前景黯淡,美国则因创纪录的财政赤字 以及接近10%的失业率积重难返。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发展中经济体却非常活跃,2010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5.8%,大大高于西方1.8%的增速;按购买力平价,前者占世界经济总量已超过到一半,在全球市场围绕资金、资源、人才、消费者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全球经济力量不可阻挡地加速从西方向东方倾斜。

  在这个多极世界的格局中,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跃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力量。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按现价计算,中国占全球GDP的份额将于2013年超过10%。预计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且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三十年前,几乎无人能够预见到中国会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融入全球经济。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仅有8家企业进入《财富》全球500强之列,而在2010年,仅中国大陆就有39家企业成为全球500强。从2007年开始,埃森哲对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着手开展系列研究,试图解构经过三十年市场历练的中国企业在迈向卓越历程中的程式和要素。研究发现,中国的诸多企业在规模上固然已跻身全球前列,但在成为卓越绩效企业的道路上还有漫漫长路。埃森哲研究还发现,无论全球经济危机中有多少昔日辉煌的企业被大浪淘去,全球经济还会充满多少不确定性,卓越绩效企业的核心基石始终屹立并未动摇。企业深刻理解和掌握市场焦距和定位的能力尤显突出,企业必须提前将一只脚迈进明天,赢在未来,并发展独特的组织能力,培植深厚的绩效底蕴。

  中国主要靠低成本和出口驱动的快速增长时代正接近尾声;高能耗、低产值、生态破坏、地区间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积累,已经到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核心生产力要素成本上升;气候变化、全球贸易失衡和汇率等问题相互交织,均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构成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新技术兴起和应用缩小了竞争鸿沟,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也为企业创造了全新机遇。

  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远景的主旨,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社会的相关者必须在这个语境中洞见那些将影响这一宏愿的主要力量。

  基于我们对多极世界和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的系列研究,我们认为有五种主要力量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语境,将在未来数年影响和塑造中国的商业前景:全球化、城镇化、新技术、绿色经济、平衡发展。这五种力量各有其重点,但密切关联,影响未来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促使企业在战略和运营层面实行双重变革。

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中国发展最大的背景。中国的经济活动,企业运营如今都无法脱离全球化这个背景。在十二五规划酝酿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将未来的全球市场作为最突出的思考重点,企业也必须对全球化新趋势有全新理解,并在这个框架之下制定竞争战略。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结果。埃森哲2010年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调研显示,89%的受访中国企业表明已经开展了全球化业务。随着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企业已经逐步转变为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推动者,拥有了更多可以在全球市场获取资源、资产、技术和人才的能力。2009年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700亿美元。然而,发达市场的跨国公司依然占据全球化商业体系的制高点,他们左右全球产业整合和价值链的能力依然不能被动摇,他们在研发能力、技术创新、人才、品牌和营销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依然是多极世界的主导,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中国企业正在谋求提升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但这一历程需积于圭步。全球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通常需要经历初始阶段、出口导向或价值链优化阶段和全球化运营阶段的演进过程。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不只要考虑海外业务的规模和地位,还必须同时考虑到战略层面和运营层面的问题,必须具备全球化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过去数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常常引起波澜。海外并购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获得资产,但并不意味着能立即提升能力和创造价值。根据埃森哲对全球150宗超过5亿美元的并购案例的分析,其中只有17%的交易创造了明显的回报,33%创造了少量价值,更多的交易最终没有给收购方创造价值。因企业治理传统,文化和沟通问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挑战更是异常艰巨。

  全球化战略的制定,受企业全球化目的、企业自身能力与行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行业特点、自身能力和需求的不同,不同企业的战略重点也不同。迫于国内市场压力而谋求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应将战略重点放在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利用成本优势来整合全球资源;那些把优化运营环节和延伸价值链作为全球化主要目标的企业,其战略选择主要在于通过研发和创新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而一些已经走在全球化前列的企业,其战略重点在于优化全球布局,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运营的能力。

  在全球化战略的基础上,企业需要构建一套合适的全球运营模式来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全球化运营模式包括五个要素:领导力、人员素质、组织架构、流程和技术,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一个成功的全球化运营模式需要以上五个要素彼此协同运作,在软性要素和硬性要素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企业的全球化战略要和当地市场环境相符,实现在本地化基础上的全球化。

  全球化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带来更多竞争挑战和市场风险。只有当更多中国企业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经受住全球化的考验而真正成为全球化运营的企业,中国经济才能在整体上提高承受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成为全球化的主角。中国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当今全球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战略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提升全球化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的能力,最终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企业,在多极世界的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基业长青。

城镇化

  创造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年不升反降,仅为34%,大大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架马车之中,消费的贡献最低,也是决策者致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领域。

  推进城镇化将直接促进扩大内需,改变需求结构,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中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提高到了现在的45%。不过,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世界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的加速期。如果国家制定的到2030年实现65%的城镇化率的目标得以实现,那就意味着未来20年每年平均将有3000万人从农村落户城镇。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史所罕见,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发展形态有着深刻意义。

  城镇化意味着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大幅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创造一个庞大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使之成为消费中坚以及公民社会的主体。如何适应这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创造和利用其中的机遇也是企业战略不能忽视的命题。

  首先,城镇化将会激发新一轮对城镇基础建设和居民服务设施的巨大需求;其次,城镇化把数量庞大的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第三,由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进入城镇的亿万新居民的消费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其潜在的消费需求会得到空前释放。

  但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将对社会保障、能源消费和供给以及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巨大挑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医疗健康设施的完善,都是城镇化加速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源稀缺,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都将在不同程度上约束未来城镇化进程。因此,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和谐的理念基础之上。和谐城镇化,就是在法制保障下,确保这一过程公正、高效和可持续。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与人、城镇与乡村、政府与民众、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和谐城镇化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采用系统整体的思路予以推进。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趋势,它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房地产、建材家居、道路交通、钢铁、家电、零售、汽车、教育、餐饮娱乐等很多行业都会因城镇化而受益。企业将成为和谐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如何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其战略考量应该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自身应当在低碳化运营方面身体力行,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并借助新技术做好节能减排,成为一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的企业;其次,认识和谐城镇化对行业趋势的影响,通过积极的创新和研发,向低碳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通过服务创造价值;第三,深刻分析和了解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研究这个群体的消费行为和需求特点,创造性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林音)
转载声明:谋思网转载此文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表明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甄别,以防风险。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