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华视点”报道揭开了“山寨茅台”的制作黑幕,假茅台从地下停尸房灌装再销往各地的事实呈现于世人面前。黑幕触目惊心,也同时发出明确警示:必须出重拳才能遏制造假横行。
假茅台制作涉及包装、基酒、灌装、运输多个环节,都已经实现“专业经营”和“规模生产”,而为达到“以假乱真”,制假者还专门配备“技术研发”力量,足见制假猖獗到何等地步。从近年不断曝光的案例来看,造假不仅涉及酒水、蔬果、大米等食品行业,更是侵入很多细分行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肌体形成严重威胁,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商业社会,有巨大利益诱惑就存在造假可能。有关部门近年来查获大量造假贩假要案,对造假者施以相关惩处,但造假现象并未减轻,其疯狂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个重要的现实原因在于制假成本低廉,而获利诱惑极大。报道中制造假茅台的利润在10倍以上,食品安全法对违法生产的罚款规定,一般罚款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货值达一万元以上,处货值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以这样的力度,对造假者恐怕很难起到威慑作用。
反观国外,很多国家对制假贩假的惩处相当严厉,甚至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有制假或贩假行为就构成犯罪。这样的做法和力度,对于当下中国无疑值得借鉴。
令人欣慰的是,加大造假惩处力度已经引起国家重视。日前的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专题会议上,李克强副总理讲话指出,要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攻坚克难,深入持久推进重点整治,并提出“一定要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代价,直至倾家荡产”。这无疑发出了加大违法惩处力度的信号。
期待有关方面严格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高悬利害之剑,让企图违法违规者闻之生畏。对于那些胆敢以身试法者,要严施重拳、严加打击,切实维护法令威严,还社会以清明风气。维护名牌商标的合法权益,让名牌真的成为放心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