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期,蒙牛和伊利之间爆发的“诽谤门”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网络公关或网络暴力的高度关注,也再度激起是否推行网络实名制的争论。有专家认为,网络信息庞杂难辨,而遭遇网络暴力的企业很难保护自己,还网络虚拟世界一个健康有序的空间已越来越重要,不排除有关部门进一步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可能。
揭秘“网络公关”一条龙服务
昨日,一位经营“网络公关”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讲了网络公关营销内幕。他说,行内把“e-PR”笼统地叫做“网络营销”,业务范围包括了给企业删除负面消息帖子、删除各大新闻网站上转载的新闻、在各大品牌的“贴吧”上请枪手发帖“唱好”产品和企业、摆平主流搜索引擎,当然也包括策划类似“安勇事件”的营销大战。
这是怎样的一条产业链呢?据介绍,企业把想要删除的稿件标题给公关公司,他们就提供搜索和执行,每删除一篇稿子企业就给公关公司一篇的钱,直到达到双方约定的删稿率(例如80%)为止,项目周期一般是2~3周。答应删稿的网站从中收取“沟通费用”。
“不同网站删除难度不同,收费也是不同的。”据这名人士透露的删稿子“价目表”,根据难易程度,删除一条新闻的报价一般有5个档次,分别是8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和3000元以上。
本报提出如果给30万元用于“网络营销”大概能干什么?上述人士说:“如果光是在各大论坛发布帖子,可发3个月到半年左右。”
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操控网络舆论的“网络暴力”近期呈愈演愈烈之势。早期出现的一些删帖公司,只是作坊式的小打小闹。而现在,这些网络公关公司不仅为客户提供品牌炒作、产品营销、口碑维护、危机公关等全方位服务,更能按客户指令策划话题诽谤竞争对手,使其无法正常运营。
网络公关的产业链越来越庞大,手段越发高明,不再局限于通过简单的删帖来消除负面消息,而是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从论坛贴吧到搜索引擎,从微博到社交网站,从文字图片到音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