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关注历史,他的作品呈现给人们历史的厚重;他关注传统,他的作品因为兼容了现代的精神内涵而更显出宁和厚朴的意趣;他关注现实,他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他就是冯远,一位中国画大家,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儒雅大气的风范。
对于艺术,冯远曾经说:“对艺术的神往和探求贯穿了我的生活,然而寻求理想境界的苦海却与我如影相随。”
对于甘肃,冯远说:“每次我坐火车横穿甘肃,在飞机上鸟瞰敦煌,这样一片广袤的土地让我感受到了长河落日圆的宏大气势,她饱含着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质。”冯远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甘肃了,对于甘肃,他每次来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每次又有一些新鲜感,他用艺术家的独特眼光细腻地观察着这片艺术的热土。
身为文化官员 他为塑造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而努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一个命题又成了各路媒体追逐的焦点,那就是塑造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对于这个话题,作为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冯远有着更为深远的看法,他说:“国家形象,既抽象又具体。近代中国、当代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世界人民心目中一直在变化,在向着一个更富强、开放和自信的方向变化。在艺术创作方面,它要表达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同时它所创作的艺术形象,既保留了一些民族基本的东西,同时又是现代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现代中国的东西,也吸收了国际上其他民族现代艺术的精华部分,然后形成了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又不同于西方现代、唯有中国才有的现代艺术形象。”
但是要做到塑造“国家形象”也绝非易事。冯远说:“指望一件艺术作品,一首诗歌、一本小说就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形象那是不现实的。它需要一批作品,既要有共性,即具有中国国家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同时彼此之间又有鲜明的个性,艺术技艺上又非常精湛,而且能够被各国同行认可,才能真正代表国家形象。否则,很容易流于一种口号。”
身为艺术家 他常怀敬畏之心
在全国第十一届美展上,冯远创作的作品《我们》受到了各界关注。这是一个反映农民工题材的作品,农民工题材已经成为目前相当多画家笔下的题材。冯远向我们阐释了这幅作品,他说:“这样的作品并不是概念化的,我是通过农民工的精神面貌和服饰道具,体现现在农民工的身份,他们已经远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刚进城时的农民工。”这样的写实风格也是冯远一贯坚持的。
如果说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反映当代生活是其职责,那么,通过对历史的重新理解去重新书写和表现历史,在冯远看来则是当代艺术家需要完成的使命。一如他的作品,从《保卫黄河》三部曲到《屈赋辞意》以及后来的《星火》、《世纪智者》,冯远把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明的深刻思考都贯穿于他的历史题材中。冯远认为中国的历史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在欧美的博物馆里,普遍陈列着从文艺复兴时期到法国的印象派再到后期的现代派的艺术作品,观众可以在这些博物馆里看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艺术的传承。
长久以来,在冯远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一个热爱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的艺术家,同时对传统艺术持有敬畏精神的艺术家,有使命感的艺术家,他一定会对中国的历史、当代历史和中国的现代都持一种积极投入、参与的态度,作为艺术家,不论是用何种方式,都有责任去表现这个国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但是现实也引起了他的一些担忧,冯远说:“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创作氛围相对自由和轻松的今天,相当多的艺术家缺乏对当下现实的参与意识,追求个性化、私密化的东西过多,而那种关于理想、公众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不是一个好现象,这是今天的艺术家应该警醒和反思的。”冯远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家,他的传世之作,有他的文化艺术技艺方面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所关注和表现的所处时代的理想诉求,离开了这些,成为炫技派,不可能成为大家。
和很多人一样,冯远也喜欢看《阿凡达》、《盗梦空间》这样的电影,但是他更赞赏的是这些外国编剧和导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说:“这些给中国艺术家在设计未来、创造未来方面很多启示,希望我们的青年艺术家在畅想未来、表现未来的过程中,不断提供新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当下,那样他一定是一位有作为的艺术家。”
身为教师 他倡导知识与创新并重
冯远曾经是一名老师,现在还在带学生。他永远相信一句话“根基扎得越深,楼才能盖得更高”,所以在他看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应该认真、扎扎实实地去掌握,这个过程可能是十分枯燥的,甚至于枯燥到让人无法忍受,但是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
读书以补艺,写字、作画以养气,那些中国古典文论、历史曲赋诗词和散文之隽永醇美,常常让冯远长久地回味其中,以至于现在当大量的事务占用了他的读书时间时,他时常有一种紧迫感。他说:“今天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当一个艺术家,不完全是技艺的淬炼,更多的是一种生活阅历、生活感受和对社会更深程度和广度的参与体验,有了生活阅历之后,通过读书学习,来提高艺术学养、开阔艺术眼界,在艺术上有所创新。技艺仅仅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众多条件之一。”所以冯远鼓励现在的学生多看书,多实践,只有学养、才情、技艺、思想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修养都具备了,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艺术家。
与敦煌结缘,期待敦煌艺术在继承中发展,创造敦煌的现代样式
敦煌,对于每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个神往之地;对于甘肃来说,敦煌就是一种精神。
冯远与敦煌结缘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他经常带学生沿着黄河流域一路考察过来,敦煌是必来之地。每次他给学生们讲解敦煌壁画时,循着那些传统文化的线索,学生们体会着那份历史的厚重。冯远在感动之余,思索更多的是敦煌艺术的过去与未来。
冯远说:“敦煌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在现代甘肃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它会变成一个具有更加广泛含义的文化称谓、文化符号甚至是精神象征,所以我们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守望。”冯远认为敦煌是一个经历多个朝代延续下来的多元的历史文化题材,它本身就具有不同朝代历史习惯、面貌的更新、传承和创新。从现代意义来说,它面临着与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住它的核心民族特色、追求它的时代精神,并创造它的现代样式。
那么如何将传统文化继承并发展?对于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似乎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冯远说每个地域都有他独特的文化传承,那么甘肃依托敦煌文化本身资源的丰厚性,以及他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从传统中发现和选择那些能够被人们重新认识、重新解读的元素,去挖掘它的现代价值和未来意义。这是需要当代艺术家下大工夫的。
冯远说,甘肃的各类文化艺术产品、包括舞台造型艺术,在大量的全国性展示交流和展演过程中,展示出了新的面貌,或者说传统迎合了现代的演绎,现代文化艺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找到了心灵的对接和沟通;在展示现代甘肃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追求和艺术理想的追寻过程中,重新找到新的样式。而这个样式必须具备三个元素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现代形式。
作为文艺创作非常活跃的重镇 甘肃美术有着自己的坚守与选择
甘肃在国家的整个西部地区来说,是个文艺创作非常活跃的重镇,作为中国美协副主席,对于甘肃美术,冯远有着独到的见解。
冯远说,相比较而言,甘肃美术由于依托了非常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艺术创作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从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讲,甘肃的作品偏重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东部比较重视外来形式的演绎;其次甘肃艺术家在美术创作中比较重视传统绘画艺术精华部分的传承,包括对成熟技艺的呈现和表达,东部地区更多的是追求个性化和实验性,努力回避共性的东西;还有就艺术风格来说,甘肃艺术家追求质朴醇厚的特质,东部艺术家更注重多样化形式语言的表达和视觉样式上的讲究。
冯远也注意到这些年甘肃美术的细微变化,他说甘肃美术家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有意识地追求现代绘画形式和方法上的变化。冯远说:“从艺术上说,一定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和养育了一方水土上艺术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这并不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绘画发展过程中注入更多的现代审美价值取向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我相信保留住我们已有的特色和传统,把握好它质朴浑厚的一面,再加上更多的变化,甘肃的艺术创作一定能够形成更多新颖的面貌。”
有人说现在我们缺少大师,对此,冯远一直持乐观态度,他认为看一位艺术家是不是大师需要在几十年过后再回头看。某几位艺术家对这个时代作出了贡献,同时作为这个时代的艺术代言人,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他们的当下价值和未来价值。他说:“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批具有大师潜质和品质的中青年艺术家,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涌现出一批能够代表现代的艺术家。”对于中国美术的未来,他有着美好的期许,他说:“今天的艺术家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创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艺术家应该在追求个人风格的同时,关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共同的理想诉求,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探索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