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资产项目 > 正文

对我国产权多元化改革的一点浅见

2011-04-07 15:01来源:人民网字号:小

  国有资本在一些领域内逐步退出,民有民营资本在这些领域逐步进入。实行国退民进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民经济改革深入到一定层次的必然要求,改变了原来那种国有资产一统天下的格局。国有资本退出一些领域,意味着必然进入另一些更重要的领域,这属于行业性布局调整,民营资本进入国有企业,又必然改变原有企业的产权结构,这就是产权结构调整。许多城市加快国企改革步伐,例如,上海提出了国企产权改革的主要思路,即产权多元化,通过企业改制使得国企投资主体多元化,这既包括国企与国企的联合,也包括国企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合资合作以及股份合作制、经营者群体持股经营等多种方式,上海认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吸纳外资和民资。在某些非主导性行业,国有资产在企业的控股比例也不再追求51%的绝对控股权,而是争取相对控股。国企产权改革的主要特征体现为产权多元化。

  产权多元化的本质在于构建具有激励功能的产权结构。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是经济社会的基本动力要素。产权代表一组财产权利: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些权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可以集中也可以分离。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现代产权制度就是这组权利的有效分离和配置,把产权关系代表为委托代理关系。产权的最重要功能是它能带来内化外在性的激励。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资源的稀缺性。产权制度就是一个决定谁有权使用某种资源并从中收益节约费用的协调方式。作为一种社会动力机制,产权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形成合理的可以把握的预期。激励可以视为处于经济学的核心,而产权激励又是激励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权激励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多元化的产权结构,让竞争在产权层面展开,进而构成激励,促使拥有产权的主体采取相应行动使得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产权多元化可以促进经济制度的根本变迁。国有股股东的不合理行为,就是由于权益与责任不对等所产生的外在性。国有制形成多元化产权主体后,相关利益主体由于产权的激励,就能够形成稳定的预期,从而产生合理的股东行为。依据这些权利是界定给私人还是界定给一个共同体,产权可分为私有产权和公有产权。一般而言,私有产权较公有产权更加关注经济效益,而公有产权更多关注社会效益。近2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形式(如承包制、租赁制)非产权式的企业改革,并不能使各个相关利益主体预期稳定化,许多承包者和租赁者都有短期化行为,对国有企业进行“掠夺式”、“贪婪式”开发,并不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许多国有企业在承包或租赁后反而陷入不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效益下降,职工下岗现象普遍。这种国企改革不能促成制度变迁,总是处于“隔靴搔痒”状态,最终使国有企业改革陷入不断重新谈判的重复博弈中,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改革始终走不出收权与放权的怪圈循环。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决定了产权多元化是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责任编辑:朴素)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