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一句“要想富,先修路。”引领了全国各地的修路狂潮,而如今,“要发展,修机场;要开放,上民航”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奉行的“金科律例”。于是乎,在高房价催生的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一座座机场被建成,被扩建,甚至一发不可收拾。
在“机场建设热”一浪高过一浪的同时,肯定很多人都以为,是背后的盈利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悉,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近日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现在运营的175座机场中约130座存在亏损,2010年亏损数额达16.8亿。试问,“机场建造热”会持续多久?而“机场亏损热”还要持续多久?
也许你不知道辽宁省锦州机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的2001年旅客吞吐量为211万人次,实际只有1.7万人次,不到设计能力的1%。
也许你听说过四川计划有11座民用机场,这意味着每4万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机场。而高坪机场的客流量不过1000人而已。
当然,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如何盈利并不是唯一目的,而且从长远看,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衍生效应和后续影响好处多多,但是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会发出疑问:这些机场真的需要吗?面对机场的接连亏损,有谁为此负责呢?归根结底又是谁为此买单呢?
众所周知,近年来,地方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投入颇高,热情十足,“机场建设热”和“物流园区热”都是其表现之一。然而,有时候却有失偏颇,正如有人所说,过多地关注投资强度大、影响广、对政绩拉动强的项目,如铁路、公路、地铁、城市综合体等,机场、车站。而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基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如基本水利、城市基础公共设施、环境改造等,则相对较少。面对“形象工程”的火热,却失了人心,可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