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零供利益链失衡
零供矛盾的集中爆发充分说明通胀恶化了商业环境。
以往,零售商针对不同供货商采取的是功利态度,大供货商少收费或不收费,小供货商高收费,中型供货商差别对待。
这一招造成了供货商之间利益的失衡,甚至“离间”了供货商的团结。这也是为什么很少看到大大小小的供货商同心协力和零售商抗争进场费的原因。
如今,在通胀的压力下,原材料、人力等成本的上涨使得所有的供货商和零售商都急于转嫁成本。供货商要提价,零售商要维持“天天低价”。
矛盾的激化使得康师傅、中粮、卡夫等原本受零售商“优待”的大型供货商成了这一轮零供之争的主角。
通胀只是2011年零供之争集中爆发的诱因,根本原因仍然是零售商积重难返的盈利模式向供货商转嫁成本、收劝进场费和延期回款实现盈利。
这种盈利模式制造了零供利益链的失衡,却是市场的选择。
商品紧缺时代的卖方市场,供货商处于主导地位,零售商靠购销差价盈利;如今买方市场现状造就了零售商的渠道强势地位。尤其是“规模带来效益”的理念下绝大多数零售商走上了跑马圈地的连锁之路,但是较低的毛利率根本不能在摊销成本费用后还有赢利甚至支撑扩张,靠压榨供货商维持较高的毛利成了零售商的必然选择。
在这场斗争中,供货商的胜利绝无仅有,康师傅、中粮、卡夫最理想的斗争结果也不过是妥协。
零供之争愈演愈烈凸显了国内法律的缺失,目前的法律体系还无以维持一个好的竞争生态。
北京市商务局2005年曾出台了两大“规范”,旨在规范零售商的进场费等问题;2006年,商务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这似乎会给处于弱势地位的供货商增加未来谈判的筹码。但这些“规范”、“办法”属于执行力有限的部门规章,对进场费缺乏相应的制裁措施以至于形同虚设。
在“卖场总体费用指标第一名”家乐福的祖国法国,2001年就颁布了《新经济调整法》,核心内容即规定零售商不能收劝进场费“,否则可由国家向商业法庭起诉。
政府干预以及法律体系完善是打造公平交易环境的主要途径,在中国,这样和谐的商业生态的建立注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