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医疗保健 > 正文

留守医生周开明:幸福就是被人需要着

2011-02-14 14:14来源:东阳新闻网字号:小

  这个春节,对57岁的周开明来说是忙碌的——儿子、媳妇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过年,但除去吃饭的时间,周开明基本上不能呆在家里与亲人团聚,而在单位——东阳江镇卫生院东门社区卫生服务站值班,“前段时间天气寒冷,感冒的人多,随时都会有病人上门求治。”由于整个卫生服务站只有他一人,站长、医生、护士,所有的职责都是他一肩挑着。

  其实,周开明的家就在卫生站门口,两者相隔只有十来步距离。但是,从1985年造起新房子后,周开明没在家里睡过一觉。“医院24小时不能缺人,我必须全天值守。”医院里没有厨房,他只是到吃饭的时点回去一下。好在家和医院隔得近,来电话或来人都听得到动静。”周开明说,当年建房时他特意挑了这处宅基地,为的就是能方便工作,没想到,三十多年来,医院成了家,家反而成了单位的食堂。

学满归乡,大山里建起医院

  周开明本来在山外工作。1979年他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时,作为当时非常罕见的正规科班生,被分配到了当时的县防疫站,从事卫生防疫工作。1981年初东门乡成立,当年6月,县卫生局筹建东门乡卫生院,先后让三个在其他医院工作的人员进山,结果一个都不愿去。这也难怪,因为当时的东门乡没有公路,不通汽车,出入村庄要翻山越岭,靠的是两条腿走路。当时,东门卫生院属湖溪卫生院管辖,最近一条通往外界的山道是经天山村到达湖溪,可是要走三个多小时;另一条是乘船走水路,但是从村庄到船埠头,再乘船到横锦水库大坝码头,然后坐车到湖溪,仍然需要三个多小时。如果一到大雪封山的季节,这一带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仅交通中断,就连信息也没有了。

  无计可施的局领导,了解到周开明是东门村人,就找上门动员他回家乡筹建医院,并承诺干满三年就让他回城,回城后的单位任由他选。周开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倒不是我被领导开出的条件打动了,而是我太知道山里百姓缺医少药的疾苦。”虽然县防疫站领导再三挽留,并到局领导面前陈情,认为他留在城区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周开明还是回到了老家。

与最后一次“上调”擦肩而过

  当时建造东门卫生院的地基是一块荒地,而全部的医疗力量加基建力量就只有周开明一个人。周开明倒也遇事开明,他利用自己在村里的人缘关系,靠着县财政断断续续的拨款,两年时间造起了五间医疗用房。随后,在局里安排下,先后从八达、湖溪等地调来医护人员,最多时曾有6名,小小的卫生院五脏俱全,甚至还建成了妇产科、防疫科等科室。

  不过,让周开明感觉失望的是,外调的医护人员只干一年或者几个月就走人了,导致东门乡卫生院工作开展较为困难。“山里条件苦啊,交通不便不用提了,就连吃饭都成问题,我们穿上白大褂就是医生,脱下白大褂就是农民,要自己种菜做饭,已婚的医护人员还得忍受两地分居之苦。此外,山里医生工作量大,出诊都靠两条腿走路,有时一走就是一个多小时,碰上半夜三更出急诊,还要冒跌落山沟和蛇咬的危险。”就这样医护人员出出进进,东门乡卫生院成了县卫生系统有名的“锻炼基地”。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十年里周开明好像压根儿忘记了当初局领导对他“三年后回城”的承诺。他在东门娶妻生子建房,过得似乎怡然自得。“第一个三年期满的时候,一直在盼望局里调自己回城,但始终没有盼来调令。慢慢地,往外走的心就淡了,觉得在这里可以服务乡亲,还可以照顾父母,也没什么不好。”周开明说,开始时他也有过委屈,仿佛自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但看看身边的同事来了就走,留不住人,我要是也往外走,到时难免有人说,‘喏,连本地人都呆不住,更别提我们外面的人了’,就更没人愿来东门工作了。”

  东门一带的百姓都知道东门卫生院有个周医生,这份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周开明几十年的职业道德铸成的。1990年,天山村50多岁的周文正患了急病,其家人深夜下山请周开明上山医治。东门到天山有10里路,当时上山还没有公路,周开明提灯沿着山道,爬山越岭来到患者家中,初步诊断为胃穿孔引发出血,病情十分危险,必须立即抬到山外救治。他采取了有效的临时抢救措施,直到天亮患者送下山后才回院。还有一次,东门村一位独居在家的老太晕倒后被邻居发现,赶紧过来叫周开明,诊断为高烧引发的休克,采取紧急措施救回了一命……这样的事情多了,周开明觉得自己留下来很值。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991年东门乡撤并到东阳江镇,医护人员纷纷撤离,到1998年东门卫生院只剩了周开明一名“光杆司令”。2001年,周开明得到了调离的消息,市卫生局党委决定要求他到市精神病医院工作,但是,当时东门卫生院所属的湖溪中心卫生院迟迟安排不出接替他的人手,而其他医疗单位的人员又不肯进入东门顶替他的工作,就这样,最后一次“上调”机会又与周开明擦肩而过,这一“留守”又是十年!

留守的第31年,心中没有遗憾

  就这样,周开明“留守”在山区,一守就是30年。2006年,东门卫生院划归东阳江镇卫生院管理,改设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之后,镇卫生院陆续派出医护人员进站开展农民健康体检、卫生防疫等基础工作,大大减轻了他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山区交通条件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少人选择了出外就医。很多时候,周开明一天只接诊一两个病人,但他始终不敢懈怠,若是接到求医电话,他还会风风火火地上门诊治。更多的时候他为村民开展保健治疗,像有的村民高血压引发中风,在城区接受治疗后,回村由周开明定期上门诊治,稳定病情。此外他还经常对村民宣传养生知识,让村民少吃盐、少喝酒,改善饮食结构等等。

  “今年,是我扎根在山区的第31个年头了。回首这30多年,其中有很多缺憾,但我一颗心没有遗憾。”春节期间,面对着前来慰问的东阳江镇卫生院院长金晓白,周开明动情地说:“守在山区我很淡泊,很知足。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繁华很热闹,但我知道这里的乡亲离不开我。被人需要着,惦念着,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老伴跟了我一辈子,做了大半辈子的临时工,到现在也没转正。跟我一起工作过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家属不少都转正了。”周开明说,以前有转正机会的时候,因为交通、通讯条件恶劣,每次文件到达东门,都已过了办理时限;到现在条件改善了,又没有了转正机会。而且,2001年后,周开明一年365天,天天都要值班,没有节假日,不能陪妻子出外旅游,甚至春节都没法陪她走亲访友。所以,对于同甘共苦,与他一起把大半辈子时光奉献给了医院的妻子,周开明有着很多愧疚。

  此外,留守在山区,扎根在基层,周开明虽然医术精湛,但毕竟缺乏进修的渠道、科研的舞台,他的职称只是主治医师,而他当年的大学同学,都获得了高级职称,甚至有人成了省部级官员。“不过这些我都不羡慕,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退休前加入中国共产党。”周开明说,多年来医护人员来来去去,导致东门卫生院始终无法成立党组织,他也无法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所幸,东阳江镇卫生院了解到他的夙愿后,决定把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党务工作并入卫生院,春节前夕,周开明怀着激动而崇敬的心情,向东阳江镇卫生院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深情地说:“等到我入党的那一天,我的人生就圆满了!”

  心中没有遗憾,并非事无缺憾。30年来,周开明用一次次的“缺憾”,成就着人生的一个个美丽。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