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想集团柳传志接受记者专访,就联想公司发展至今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阐释了联想的企业文化,即联想之道:说到做到、尽心尽力、以人为先。
说到做到,尽心尽力。柳传志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也是联想对未来发展的把握,其关键在“以人为先”。
以下是柳传志访谈摘录。
柳传志:
我们在1984年11月创建了这家公司(联想),最初有11个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3万美元。刚开始,它就是一家在北京某单位正门接待室里办公的小公司。
公司创立初期面临很多挑战。第一个就是,我们都是研究员,对于如何经营企业一窍不通。资金也是一个问题—— 那时,一部电脑约为1万美元,所以我们只买得起三台电脑。但是最大的挑战还是计划经济造成的。我们需要进口元部件,但政府不予配合。所以,我们只能从黑市上购买。不过,尽管存在种种挑战,我们还是非常成功的:我们与跨国品牌竞争,为中国企业树立了信心,为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铺平道路。
人们将这件事情(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比喻为“蛇吞象”,绝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他们认为我们很勇敢,但必将失败。我还记得,在并购行动后,我在一所中国商学院面对EMBA专业的一群学生发表演讲。我问他们,有多少人对于这次并购有信心?只有两个人举手。我看了看,发现这两人都是联想的员工。
合并之前,我们设想了每种可能的风险。因此,当两家公司合并的时刻终于到来的时候,进行得非常顺利。我们首先希望将(笔记本电脑)品牌ThinkPad融入公司;第二步是吸收技术;第三,我们需要结合全球的资源:销售渠道、分销渠道和员工。
我们也面临三个非常严重的风险。第一:并购后,客户还会购买公司新所有者的产品吗?第二:员工还会不会继续为新雇主工作?第三:中式和西式管理方式之间会不会发生冲突?
我必须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困难的。绝大部分问题存在于高级管理层。
在以前的管理模式下,每当需要做出重要决定时,CEO只需要和该决定直接涉及的部门主管进行商议。管理层的其他成员只需要在最后投出赞成票即可。
在前期的情况——也就是并购之后、危机发生之前——公司并不在意兑现承诺这条原则。高层管理人员年年制定预算。但是,每当某个季度目标无法兑现 时,他们就会降低期望。董事会目睹了多次管理层不能兑现承诺的例子。下属和经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制定目标的时候,下属有时会提出过高、或者过于夸大的目标。但是经理却不会说什么,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疏远员工;另一方面,有时候是经理给下属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下属也不会说出来,为的是避免批评自己的老板。
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形势恶化。我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当年最后三个月——也就是10月、11月和12月——是非常非常阴暗的日子。董事会就是在那时采取了具有决定意义的行动。前董事局主席杨元庆成为了CEO,我再一次担任董事局主席一职。公司重新调整,进行重组。
我们目前组建了一支九人的领导层——四名中国人,四名西方人,三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欧洲。这九人代表了公司的各个方面,结合了东西方的人才。这支团队相互之间非常了解,都很合得来,相处融洽。
每个月,他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公司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很尽心、都有发言权。每当需要做出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他们会考虑到宏观环境和公司的细节——每个人都会考虑,这项决策会对自己的职能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决策方式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对于关键的问题,这种策略是最好的,最终达成的决策也是最佳的。
我们非常关注企业文化。文化就是核心价值观:“联想之道”意味着,我们说到做到,尽心尽力。如今,“联想之道”是联想并购后状态的另一种说法。新的公司文化——“说到做到”——并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当我们提出一个目标时,会仔细考虑,确切知道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于“以人为先”。我们需要确定员工是热爱这家公司的。当我们获得成功时,需要用奖励的方式回馈员工。我们还要关心员工,确定他们生活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