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专家视角 > 正文

孙为民:苏宁通过人才和服务来赚钱

2011-01-10 16:06来源:投资者报字号:小

  通过20年的发展,苏宁已成为行业的领跑者,那么苏宁取得的成就靠的是什么?记者专访了苏宁电器副董事长孙为民。

坚守

  记者:通过20年的发展苏宁成为行业的领跑者,靠的是什么?

  孙为民:我觉得主要是坚守。坚守两条:一个是坚守做人做企业的价值观;第二,坚守这个行业。零售行业的本质的东西,是物流,是做商品的流转,怎样流转的速度快、品种多、成本低,同时给利益相关者,即供应商和消费者创造价值,这就是我们这个行业做的事情。在给他们创造价值的同时,公司也会有收益。

  记者:苏宁是一家很有远见的公司。

  孙为民:我们从进入这个领域到现在,经历过这个行业的暴利时代、微利时代,到现在实际上是个薄利时代。但是我们已经摆脱了行业不景气对我们的影响。

  我记得最不景气的时候是2000年左右,当时上下游都亏损。但是这个市场是存在的,那就事在人为了。事实上就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我们开始大举的扩张了,而且就是在这5年时间,我们把全国的框架都建立起来了。当时因为低利润,很多人不愿意进来,我们则坚持了下来。

  所以,外企进来后我们并不担心,毕竟时机已经不对了,过去租一个铺子只要90多万,今天则要1000多万。

  过去在北京、上海开7~8个店就能盈利,现在达不到20家店左右的规模就很难挣钱。苏宁上市融资最初只有4个亿,拿到手的就3.9亿用来发展,而现在做同样的事情,投入可能要上百亿元。

  记者:面临门店的租金提高,以及商业地产的价格上升等因素是否会影响成本呢?

  孙为民:其实,生产资料的成本上涨是通胀的一个因素,每一家企业都会面临,如果企业面临这个问题就不扩张,也是不行的。

  对苏宁来说,我们有几个方面做法。第一,优化供应链,提高毛利率,成本得到分摊。其次,更进一步扩大规模效益,以公司甚至是物流平台覆盖区域作为核算中心,达到最合理。物流平台下面有店面的经营,有管理的成本。过去是30个店,如果再增加30个店,可能租金上涨了,但是对于分摊管理、广告的成本反而降低了。

挣钱 分钱

  记者:苏宁成长的基因是什么?

  孙为民:我觉得就是价值观,再延伸就是文化,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企业的价值观就是如何挣钱,如何分钱。苏宁把企业的品牌放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美誉度,品牌知名度,信誉度等都是要长远考虑。比如苏宁的人才建设,服务建设都做到超前,实际上这些后台平台的建设并不能马上体现在利润层面,但是我们却坚持把这东西当成命脉来抓。

  苏宁拥有一支自主引进、培养的子弟兵,人员相对年轻,单个的能力不是很强,有时候还会显得幼稚和单纯。但是我们有团队体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这是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投入虽然看起来比同行来的多,但是是有逻辑的。苏宁要通过建设好的人才和服务来赚钱。另外一个就是怎么分钱的问题,我们企业分钱除了外部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内部,也会考虑长远分享企业的价值,不能急功近利。

  记者:管理一个10多万人的公司,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孙为民: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实最有效的管理还是直接管理,但是企业大了之后,这种管理方式就不现实了,所以出现了职能部门化、组织程序化。通过这种方式分工授权把企业做大,但这又会带来沟通、信息传递失真等效率的问题。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是高度集权集中,突破就是管理向哑铃型的改变,按照相应的职能在总部成立共享中心来做合同、采购、订单、结算等。而各个终端,主要就是围绕着消费者。我们这个系统2005年开始做,2006年建立,15万人过去的管理很难,但是现在再大也没有问题。现在把管理做成服务,保证了管理的统一,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基础。

未来发展

  记者:现在已经有那么多门店了,未来的发展能持续吗?抑制老百姓消费的主要是什么原因?

  孙为民:根本性的问题是收入问题,保险问题。在老百姓的收入结构中,还存在结构不太合理。在现在居民的消费中间,相当部分是投资性和保值性消费,包括珠宝,黄金。所以消费市场远远没有得到释放。

  从家电市场相对发达的日本来看,日本最近十年基本没有涨工资,甚至平均还往下降,但是日本十年的消费没有受影响,它是真正实行了长效消费的政策。

  国内人均的家电消费比国外差多了,日本的人口1.3亿,但是其市场总量相当于中国的55%,也就是中国家电市场应该还有7倍的成长空间。日本比较好的企业,最高的一个店面积2万平米、70多个亿的销售额。

  记者:为什么收购日本的家电企业?

  孙为民:其实在2008年以后,上门的络绎不绝,俄罗斯,英国,美国,包括日本都有,但是其他地区还是比较陌生,而日本和香港相对熟悉。

  客观上当时我们对并购并不感兴趣,国内还忙不过来。主要是当时日本这家我们相对熟悉,其次,通过调研之后,发现这家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投入较少,风险可控。

  收购这个日本企业的目的实际上是为长期发展打伏笔。同时,也给我们提供学习日本企业的机会。 (作者:张东红)

(责任编辑:新不颖)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