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中国宣布在核燃料回收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新闻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
核燃料回收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核电应用前景大幅提升
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供求矛盾,中国已决心在“十二五”期间加大核电投资力度。但原料铀的供应限制成为中国发展核电的重要瓶颈。
此前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如果2020年中国实现4000万千瓦的核电产能,国内对天然铀的需求将增至6000-7200吨。而即使所有规划中的国内铀矿全部投入运营,且满负荷运转,中国届时也只能生产2400吨天然铀。
但随着元旦期间一则“中国在核燃料回收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消息出炉,铀原料问题似乎在一夜间迎刃而解。媒体报道称,我国科学家近日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铀和钚材料回收,由此将使铀利用率提升60倍。分析人士认为,这项技术的突破意味着中国核电应用前景看好,但真正达到商业化应用还有待时日。
据介绍,该技术的专业名称为“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所谓乏燃料是指核电站经过燃烧更换下来的燃料组件中还有96%到97%没被使用过的铀。这部分在堆内经中子轰击发生核反应后的剩余物质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被重新利用。而乏燃料后处理指的就是对目前核反应堆中卸出乏燃料中所含的96%有用核燃料进行分离并回收再利用,这是一种闭路核燃料循环的重要环节。
此前,只有美国、法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了核燃料回收技术,可以分离和回收未被使用的铀和钚,减少浪费,以及从安全角度出发封闭核循环。通常,这些国家的核燃料回收过程被认为是一种国家机密,不能共享。
而我国则早在24年前就开始了这项技术的研制。但由于核燃料循环利用的操作过程异常艰难,需要对有极强核辐射、对人体有致命伤害的元器件进行剪切、分离、提取、提纯等,整个研制过程步履维艰。经过24年的反复试验,该全套技术终于在近期获得突破。
“掌握了这项技术后,我国就成为国际上极少数几个能够形成核燃料循环的国家之一。我们将能够拥有话语权,甚至还能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孙勤说。
显然,对国内方兴未艾的核电市场而言,这一技术突破解决了核电发展的后顾之忧。而如果该技术进入商业化,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原料将不再成为发展核电的首要障碍。
“中国铀资源可用3000年”遭质疑 商业化利用还有待时日
尽管媒体报道颇为鼓舞人心,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步真正实现商业化还有一个过程。更有专家对“中国铀资源可用3000年”这一结论持保留意见。
“乏燃料后处理只是提高核电燃料利用率的第一步,完成铀闭合回路利用仍然依赖快堆技术的发展。而目前的技术能力离60 倍燃料利用率提升仍然很遥远。”国金证券分析师张帅说。
他指出,乏燃料后处理只是实现最终的燃料闭合回路循环的第一步。但如果只将后处理得到的铀返回压水堆中使用,则仅仅只能节省30%左右的天然铀,仅相当于提高燃料利用率1.4 倍。只有当将燃料闭合回路扩展到快堆,实现钚的利用,才能大幅提升燃料利用率50-60 倍。而快堆目前仍然处于技术培育期,预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作可能要等到2030 年。
“燃料问题虽然严峻,但开采力度的增加和全球收储的不断进行缓和了供应紧张的预期。”张帅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年产900 吨的铀矿不足以满足每年2000 吨的需求,但随着铀矿资源开采力度加大以及中核集团、中广核在全球的铀资源收储,铀矿供应瓶颈问题将逐步缓和,“我们认为对核电而言,铀矿问题已降到了安全性和三代国产化问题之后”。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一位前任所长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对“中国铀资源可用3000年”这一结论持保留态度。
“就算在发达国家也未听说‘铀资源可用3000年’的说法,因此这个目标是否真能实现还有必要进一步论证。”该所长说。
他建议大型核电集团或相关部门就此事作出回应。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放射性燃料的一次性使用(即用完就作为核废料填埋),循环利用核燃料也会大大增加成本。
尽管如此,技术突破对核电市场而言仍是一个不错的利好。张帅认为,从今年起的三年内,核电设备制造行业将进入设备交付高峰期,订单将逐步转化成销售收入。按照对各个核电站设备交付的测算,预计今年设备行业收入同比增长约100%,明年增幅在50%。同时,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核电毛利率也将逐步提升。
“目前,行业存在两种类型的投资机会:一是拥有大量在手订单的行业优势企业:随着设备集中确认期的到来,此类企业收入将稳步提升,同时规模效应也将全面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这类标的可关注东方电气。”张帅说。
相关资讯 [ 关键词: 核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