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岁的傅帆,2000年起曾先后担任上海国际集团董事会办公室主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上投摩根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并在基金公司屡建战功。
傅帆认为,房地产信托市场需求还是很大,它们从银行融资渠道被压缩,就会转向信托等其他渠道,市场上房地产信托融资价格因此不断上升。但是经过银监会的风险提示以后,房地产信托将趋于谨慎。
2010年下半年,银监会针对银信合作业务、净资本管理和房地产信托连下文件,直指信托公司屡屡“不务正业”。
如何寻找信托公司发展的正道,成为包括上海国际信托在内的信托公司2011年共同的命题。
近日,傅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详细谈到了上海信托的改革措施。
信托投融资架构
记者:近期信托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领域引发监管关注,银监会近日下发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自查。上海信托房地产信托业务有多大规模?自查的结果如何?
傅帆:我们房地产信托做的比较少,其他同行房地产信托资产规模高达七八十亿元,甚至两三百亿元的都有。我们只有40亿元,在目前近700亿元的总信托资产规模中,仅占5%-6%。
房地产自查结果我们已经形成报告,结论是比较乐观的。我们此前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了压力测试,分为轻、中、重三种情形进行测算(以房价下跌为基准,重度情形是模拟房产下跌50%),得出的测试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之前我们就主动进行了业务合规性风险自查,例如,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
记者:有一些信托公司曾因此暂停了房地产信托,你们的业务状况如何?
傅帆:房地产信托市场需求还是很大,它们从银行融资渠道被压缩,就会转向信托等其他渠道,市场上房地产信托融资价格因此不断上升。但是我认为经过银监会的风险提示以后,房地产信托将趋于谨慎。
但我们还是会继续关注这一块业务的发展机会。现在我们仍在正常进行项目的洽谈,如果风控到位、估值比较合理的话,我们也愿意做。不过操作过程中,我们第一强调合规性,第二强调市场风险。
记者:外界对房地产信托充满诟病,认为它是规避地产调控的“灰色地带”,但也有人认为它是金融创新,你怎么看?对上海信托而言,未来几年这块业务的发展定位是怎样的?
傅帆:最关键的一点是信托行业的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不清,因此往往和宏观调控以及大的经济背景相冲突,往往做的是拾遗补缺的角色。
实际上,从信托公司投资的领域来看,房地产还是一个比较有前景的业务领域,问题是怎么切入。如果继续做传统的融资,将会在明年受到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明年政府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规模要比今年压缩,地产融资需求加大,但同时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肯定还会持续,传统融资性业务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因此逼着我们要转型。
从公司未来发展来看,房地产信托的业务我们还要进一步发展,这块业务仍将是公司的重要支柱业务之一。
记者:房地产信托要转型,出路在哪里?目前上海信托在房地产信托方面有何新的探索?
傅帆:我们还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项业务,不过业务的模式在创新。
过去房地产信托主要以贷款形式,现在我们探索基金化运作,这是一种权益类的投资,不是简单的融资行为,或者说假投资。实际上,在市场偏紧时信托公司可以物色到比较好的房地产项目,适合做长期投资。
第二,除了商品类住宅的投融资,我们在探索保障房建设中信托参与的方案。目前我们设计的方案已基本成型,主要是为上海保障房建设建立比较好的信托投融资架构,现已报相关主管机构审批。
除此之外,上海信托也在探索经营性物业,包括商业物业和办公楼物业等项目的投融资,这块市场需求比较大,我们也非常关注。
对信托公司而言,我们不能只针对国家调控关注的商品住宅或者土地开发融资。
记者:保障房建设通过信托融资,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傅帆:难度和挑战一是如何设计架构,第二是低成本的中长期资金来源,目前市场上这类资金有充足的供应,但能否投向保障房建设还面临监管上的限制,需要再做一些尝试和努力,比如保险资金,虽然此前保监会已对险资投资房地产开了一扇门,但实施起来仍需要监管政策更加明朗。
主动型信托业务
记者:今年行业的另一个大事,是去年9月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这是2007年信托新“两规”以来信托业面临的又一次挑战,资本不足的信托公司需要再增资或者调整业务结构,上海信托如何解决资本管理方面的压力?
傅帆:根据当时的征求意见稿测算,我们的净资本覆盖率处于行业前列。我们的注册资本是25亿元,净资产近50亿元。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资产中很大一部分是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很低,如果按流通市值计算会有很高的溢价,大大提高我们的业务扩张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伴随着我们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解决证券公司一参一控的问题,我们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金融股权的处置,将会带来巨大的资本增值。
我们非常支持监管对信托公司实行净资本管理,信托行业几经沉浮,往往因为个别不规范的企业而使整个行业被整顿,如果监管能够实施到位,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实施分类监管,对净资本状况好和综合评级高的公司,给予更多创新与发展的空间。
记者:从监管来看,通过设定不同业务类型的风险系数能够引导信托公司业务转型,但对房地产信托、PE投资等的风险系数界定似乎还存在很大争议,你怎么看?
傅帆:这个计算规则还在征求意见,各家信托公司的看法和诉求不一样,确实众口难调。我们的意见已经反映上去,比如,我们认为对PE投资业务提的风险参数比例偏低,甚至低于房地产信托业务。但从流动性来说,PE投资流动性比较差,所以我们建议风险参数应该提得高一点。
记者:一个共识是,通过净资本管理办法,以及此前下发的《关于规范银信合作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72号文),像银信合作这样的平台类业务会被大幅压缩。但失去银信合作业务这样能迅速做大规模的业务,信托公司所受影响大不大?怎么调整?
傅帆:短期内新规对行业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整个行业3万亿元的信托资产中,银信合作占一大半。
我们700亿元信托资产中,银信合作的业务占到约60%。不过,其中真正受72号文影响的信贷类资产比较少,不受影响的投资类业务比较多。新规出台后,我们银信合作业务规模略有下降,信贷类产品下降,主要以债券投资为主。
总体而言,新政出台后,信托公司将选择盈利性较高的业务,被迫退出盈利性极低的银信合作业务,由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
记者:信托投资PE开始变热,去年年底,监管机构对外表示,鼓励信托公司研究创设中长期私募基金型信托计划。你们对此有什么计划?如何解决信托入股在上市时受到的限制问题?
傅帆:长远看,信托公司投资PE对增加持续盈利能力有帮助。我们之前也有做,我们的股权信托部在业内做的最大、最早。但做的方式来说,融资型的偏多。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尝试了主动管理型,主要是投资类产品。
目前我们正在向相关监管部门申请建立PE投资的子公司,通过有限合伙制子公司的运作,解决目前的政策障碍,比如信托入股在上市时会受到限制,同时投资体制在子公司会更加市场化。但这块业务还需要监管部门批准。而且,这需要一个过程,信托公司要建立自己的团队,建立自己的业绩,才能把规模做大,短期内不会很明显。
但总要起步。我们正在逐步丰富和完善产品线,并提升品牌。主动管理型信托业务已经被定为我们2011年工作的重点,我们要建立几个特色基金作为种子基金,进行长线布局。
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记者:上海国际信托在2009年年底就开始提出战略转型,要主攻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能否具体介绍下转型思路?
傅帆:市场和监管环境都迫使信托公司转型,这已成为共识。2009年年底,我们请麦肯锡配合做了调研,通过了《上海国际信托2010-2014 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未来5年发展战略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的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金融机构,核心是积极提升主动管理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要细分自己的领域,有的信托公司业务以政府项目为主,有的以为阳光私募提供服务为主,我们更强调主动管理业务领域,第一,强调跨市场(资本、货币和产业市场)投资,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
例如,我们现在正在尝试做伞形配置,“红宝石”投资产品就是跨市场资产配置,完全由我们自主开发、自主管理、自主决策的一类高附加值信托产品,回报率比较令人满意,2010年3月成立到11月底跑赢上证指数近20%。
第二,在专项领域,提早布局自己的研究团队,建立先发优势。例如艺术品投资未来市场空间很大,但真正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化运作在行业内还是非常少,我们现正在推一个绘画艺术品的投资产品,是真正的权益类投资。
记者:这个战略已经实施一年,你们做了哪些工作?2010年的业绩状况如何?
傅帆:2010年我们在综合业务系统、风险评估流程、分配机制等各方面开始调整,有意识地往主动性管理业务注入资源,如2010年招聘的人员构成中,部分具有基金运作经验,比如有房地产基金运作方面的人才,再如我们对部门的考核将转向主要考核收入而非规模,迫使他们参与主动管理业务。在业务层面,我们正建立一些种子基金,希望培育主动管理产品。
2010年我们信托业务收入增加50%,利润增加超过40%。
记者:目前上海信托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业务两者的比重是多少?经过一年努力,主动性管理业务收入占比是否有所提升?
傅帆:从行业来看,以严格的主动性管理业务标准来看,主动性管理业务收入占比在10%左右,我们的占比稍微高一些,但也不超过20%。
提高投资管理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目标和短期利益平衡的问题,当中会很痛苦,你可能会牺牲一些短期的规模和收益。同时,主动管理的产品,生产过程比较长,例如基金化运作想要有规模,首先要有业绩,而业绩需要时间,因此其占比提升,短期内不会马上看到结果。主动管理能力提升需要在人才、系统、服务理念、产品设计等各项机制进行改革,这是比较大的挑战。
记者:上海信托在上海是一家国有背景的信托公司,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是上海国有金融资产运作的大平台,而上海国际信托手中也持有大量金融股权,这些金融股权将如何整合?
傅帆:上海信托目前持有多家金融企业股权,如上海证券、申银万国证券,上投摩根和华安基金、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国利货币经纪有限公司等。这其中的金融股权分两类,一类是战略性持股,如浦发银行,其他是商业化投资,将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管理、整合。 (作者:王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