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碳”成为全球热词,碳核算、碳信息披露、碳战略等方面正逐渐升温。而一些非政府组织(NGO)在碳测量方面已经走得很远了,碳信息披露项目(CDP)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CDP:投资机构与消费者给力
听说记者是骑自行车来采访的,李如松笑着说:“骑自行车很好,低碳。”作为CDP中国项目主任,李如松把很多精力都放在“碳”上,怪不得他三句话不离本行。
采访一开始,李如松就给记者逐字解释碳信息披露项目的英文名字——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他说:“Carbon 就是二氧化碳排放,Disclosure是一个非常难找到对应的中文,英文中这个词是一个中性词,我们翻译为披露。虽然Project的中文意思是“项目”,但CDP却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是2000年在英国注册的非政府组织。”
一个NGO是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来让全球最具规模的几千家企业向CDP报告自身的碳信息呢?
李如松坦陈:“CDP是一个力量微薄的NGO,但是我们借助投资者的力量来达成目标。” “当这些投资者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调查问卷时,收到问卷的企业就会意识到,投资者或者潜在的投资者鼓励或者希望我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企业就会更愿意配合CDP。”李如松告诉记者。
可以看出,CDP是从投资机构处借力。那我们不禁要问,投资机构为什么愿意同CDP合作呢?在李如松看来,身处这个气候变化的年代,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时,迫切地需要碳数据作为参考。
据悉,2010年,CDP争取到全球534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自己的联署机构,其中不乏巴克莱、高盛、美国银行、摩根士丹利、法国安盛集团和瑞士再保险公司等全球投资巨头的身影,这些机构投资者管理着总额超过64万亿美元的资产。今年,CDP向全球4700家上市公司发出问卷,鼓励其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和自身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这是CDP成立10年来第8次在全球范围内发问卷。
CDP通过其执行机构连续3年向中国的10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发出问卷。在这100家公司中,13家公司填写了问卷,26家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是历年来中国公司CDP参与度最高的一次。在《碳信息披露项目2010年全球500强报告摘要》中,记者了解到,全球500强企业的回应率保持在82%(410家)的高位。
另外,消费者也日益成长为CDP的借力对象。当前,“绿色消费”的概念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同,消费者要求披露所购买商品的碳足迹。在这种压力下,许多大公司如沃尔玛、戴尔和IBM开始要求他们的供应商披露碳信息,以便他们更好地管理供应链上的碳风险。
企业:在碳信息披露的压力中“健身”
投资机构的压力也改变不了企业逐利的本性,CDP问卷的回复率能够连续多年上升或许另有缘故。
“企业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而是一个赚钱机器,企业的DNA里面就有追求效益的原动力。”李如松说,“披露碳信息不是企业暴露自己碳排放过程,而是一个企业锻炼自己的过程,通过做碳检测,企业可以摸清家底,找到减排潜力最大的地方,从而降低减排成本,这样看来CDP就是一个健身馆,通过做CDP的问卷,企业可以发现众多机遇,这就是他们的动力。”
在人们印象中,钢铁企业是能耗和排放大户。宝钢近几年对其规模以上用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通过分析企业工艺过程中现有设备状态、工序能耗、能源成本等宝钢完善了其能源管理体系,找到了节能挖潜的方向。据悉,2009年1月到7月间,宝钢能源环评系统降低成本超过10亿元人民币。
“完成CDP的问卷,不光有助于降低成本、优化减排方案,还有助于企业应对未来监管。”李如松说。
的确,我国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比2005年降低40%-45%宏伟目标。对企业来说是压力,也是机会。
“减排的目标肯定会落实到各个企业,有远见的企业现在就行动起来,到国家的减排配额落实到企业上时,就是先行者,甚至可以通过碳交易来获得利润;迟动不如早动,现在还忽视碳减排的企业,到时候恐怕连自己的正常生产都保不住了。”李如松这样解释碳信息披露的挑战与机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克里斯蒂娜在今年9月CDP全球报告发布仪式上说:“CDP之与未来的商业模式,就像当年X光发现对医学界的意义一样重大,没有X光我们很难看到病人的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