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四川面临做大经济总量和提升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一五”期间,我省投资总额预计将突破4万亿元,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GDP年均增长将达13.7%,经济总量将实现翻番。同时也要看到,2009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7.8%,要在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年均增速必须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左右,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快发展。
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无论四川自身发展实践,还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都证明在四川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投资拉动对推动工业化进程和加快发展的效用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四川要达到“平均增速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左右”,必须强化投资拉动。
“十二五”期间,在强化投资拉动上,要特别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建设等领域,让投资效益最大化;同时充分发掘和培育具备自身优势特色、符合国家产业金融支持政策的产业投资领域,推动企业开拓资本市场,从而吸引国内外银行金融资本、企业产业资金向四川汇聚,保持投资规模高位增长。
《建议》将“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列为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必将极大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培育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推动消费增长,使消费在更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增量动能。只有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经济增长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仅家电下乡一项,就拉动全省农村市场新增消费120亿元。这一事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农村所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在当前扩大内需,尤其是在注重扩大国内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十二五”期间,在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这一要求的助推下,如果能不断推出类似“家电下乡”的政策措施,无疑将为我省加快从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借力点”。
未来5年,预计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万亿元以上,将形成投资与消费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四川内循环经济特色明显,绝大部分产品在区域内消费,外来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仅为17%,远低于中东部发达区域省份。全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1%,全省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1%,增长潜力和空间巨大。”省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文德华表示,“要进一步开放四川,形成经济的大循环。”
经济强省,必须首先是产业强省。四川有比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目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方式比较粗放,优势产业和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作用不强。从产业竞争力看,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全国低3.9个百分点,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为此,《建议》提出,要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川本地绝大多数产业在国际国内产业链中所占份额不大,整体竞争力仍然较弱。”文德华认为,“要从产业链的占有比重去推动产业的结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改变低端产业过多过大的现状。”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在创新、在转变,“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促发展”。具体而言,要坚持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去年,我省出台了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及八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兼顾中、长、短期发展战略,重在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整体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着眼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加强自主创新,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不失时机地确立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再次明确“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与此同时,在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服务业也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春天。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需求潜力,但由于我省服务业长期发展滞后,服务业对拉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带动消费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国低5.8个百分点。《建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民生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同时,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全省服务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