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上海或成立我国首个自由贸易园区

2010-12-03 16:33来源:中财网字号:小

  据报道,11月初,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联合在上海调研,主要就在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自由贸易园区进行实地情况了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快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步伐,寻求体制、税制上的突破。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此次调研的缘起。2009年,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起草了一个《关于中国在浦东建立自由贸易区设想》的文章,报给了温家宝总理。温总理非常关心,亲自批示将"自由贸易区"改为"自由贸易园区",并请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联合组织、调研,才促成了11月的调研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字之差"呢?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解释,所谓"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通过签署协定,在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特定区域。

  事实上,在浦东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并非属于"主权国家或单独关税区"的协定,而是主权国内的贸易自由化。所谓自由贸易园区(Free Trade Zone),指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境内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类似于世界海关组织的前身--海关合作理事会所解释的"自由区"。

  早在2008年,商务部、海关总署已下发了关于规范"自由贸易区"的函(商国际函〔2008〕15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告诉记者:"中央来上海调研'自由贸易园区',说明上海有机会进一步获得实质性的'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上海未来可能会获得的'先行先试'政策比其他地方更多。"

  2003年底,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提出全国保税区分化发展的建议,提出试点成功的保税区向以国际物流业为主的自由贸易(园)区转型,不具备条件的改为出口加工区或经济开发区。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2005年之后,包括上海、深圳、天津、成渝地区都向国务院及各部委提交了关于保税区转型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议,准备向香港看齐。2008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已经先后多次到上海、深圳、天津等地进行课题调研。

   据了解,为了推动上海综合保税区的发展,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等政府职能部门近期将分别推出多项具有突破性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目前,融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于一体的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区。在目前的政策设计中,该区域未来最有可能在国内率先探索建设具有自由贸易园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即在监管区内完全仿造香港自由港政策,不设置任何贸易壁垒,便捷通关,实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也不需要缴纳税收)。

  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贸易发展处处长陈希认为,上海综合保税区跟大家传统概念上的综合保税区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与海关总署批的全国99个特殊监管区域相比,上海综合保税区实际是在原有三个保税区合在一起,而"三区"内又分别拥有高桥港、浦东国际机场空港、洋山港。这意味着综合保税区把海、路、空进行了打通,实现了"三港三区"的联动。这在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的过程中优势明显。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让上海获得类似香港的完全的自由贸易政策,仍存在诸多政策上的障碍。据悉,上海正在为逐步实现自由贸易做"趋近式"的努力,并将从"三方面"向中央要政策,希望争取一些国际上自由贸易区的通行惯例,进而向着完全的自由贸易园区靠拢。

(责任编辑:朴素)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