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股市二十年发展史,回眸A股二十年K线图,我们很容易勾勒出一条清晰的政策主线。虽然多年以来各方对于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褒贬不一,但我们有必要强调的是,要尊重历史。毕竟管理层一直强调我国资本市场“新兴加转轨”特征,所以“摸着石头过河”并在时间中发展与规范市场应是最优选择。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二十年来A股每一次牛熊转换的节点都能找到政策作用的踪迹。
沿着政策主线,我们大体上可以将中国股市二十年的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政策扶持阶段(1990年至1999年),此阶段由于中国股市刚刚起步,而且我国的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很难通过市场自身运行规律来自我调节,而只能依靠政策扶持,当然,在此期间每一次政策调节都引发了市场的剧烈波动。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同年5月21日沪市放开涨停板限制,三天之内沪综指从617点飙升至1429点。1993年2月,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沪指在17个月的时间中由1559点狂泻至326点,A股第一次感受到了扩容的压力。1994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三大救市政策”:一、停发新股;二、试办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三、有选择地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股指在一个月之内涨幅超过300%。1996年国务院证券委下发文件要求大规模开展股份制改造,发展证券市场;同年,央行持续大幅度降息。股指开启又一轮牛市征程,虽然期间管理层发布“十二道金牌”,人民日报刊发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以告诫投资风险,但仍未能阻止大盘升势,沪指由1996年1月的513点一路攀升至1997年5月的1510点。此后,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A股经历了两年的低迷。
第二个阶段为政策倒逼阶段(1999年至2005年),随着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原有的交易制度、公司治理已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就客观上倒逼了政策调控的完善。当然,在此期间,一些重大政策转变左右了市场的长期运行趋势。
1999年,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吹响了著名的“5·19”行情号角,A股持续了长达两年的牛市。1999年9月22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中国股市从此拉开了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的序幕。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减持国有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的方式”,6月14日,沪指随即见顶2245点,随后步入了A股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熊市,直至2005年6月的998点。期间,虽然国务院于2002年6月24日决定减持办法停止执行,并由此产生了“6·24”行情;2004年2月,“国九条”出台,但均未扭转A股熊市趋势。
第三个阶段为准市场化阶段(2005年至2010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证券法》与《公司法》的出台,IPO的重启,股改限售股的解禁,以及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中国股市的制度化建设趋于完善。虽然在此期间,股指的运行与经济基本面更加贴近,但从998点到6124点的超级牛市,我们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股改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