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为助力国有企业脱困而设计的股市,却在不经意间“疯长”,20年间席卷亿万股民,裹挟无数悲欣,风雨起伏,跌宕不已。“建立资本市场,我们从实用主义起步,再体会到它的战略意义。”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接受采访时记者。
然而,正是这样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股市在“疯长”的同时,造成另一种“跛足”,也即融资功能超强发挥,表现为20年造就全球第三的股市市值,而投资功能却明显不足,甚至有异化之嫌。一个例证便是,不少看上去毫无投资价值的“烂”公司却能凭借成为“壳资源”,长期利差收益率甚至会高于蓝筹股。
在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看来,建立股份制和资本市场的最初目的是为帮助国有企业脱困,向市场要钱,这造成了市场定位的错误。“股市设定成融资市场而不是投资市场,只要从市场上获得资金即可,而对保护投资者没有做更多制度设计。”曹凤岐认为,虽然有些问题是前进中不可避免的,比如起草股份制改革文件时规定国有股不能流通,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但一系列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从管理层与制度角度讲,并没有设计出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机制,投资者在内部和外部都无法获得收益,总体亏损。如果说一个股市不是一个赚钱的股市,这个股市还能够发展吗?中国股市应该说在制度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定位和保护投资者机制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对未来发展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曹凤岐表示。
不过,在吴晓求看来,实施于新世纪的股权分置改革非常成功,解决了国有股不能流通的问题,造就了一个全流通的市场,股市的功能得以真正恢复,包括定价功能、对存量资源的再配置、收购兼并重组的功能,都能得到相对比较好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因此,吴晓求认为,股市20年的发展,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年可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到了今天,吴晓求认为:“股市的投资功能应该说在逐步完善,有明显的改善。因为股市已经变成全流通的市场,市盈率也相对开始处于正常状态,市场管理的功能明显提升,包括社保基金都在配置股票了,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姿态。”而壳的价值,在吴晓求看来,也是一种上市资本,在全球主板市场上,壳的价值都是存在的。
尽管风雨跌宕,资本市场仍要继续前行,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共识。“我们还要继续发展这个市场,而且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发展股票债券市场,发展衍生品市场,要逐步地完善。要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包括发行和交易制度、上市公司本身法人治理结构等,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监管。”曹凤岐告诉记者。
而吴晓求设计中的未来途径,则是逐步加快、加大市场的开放,把中国市场做成国际化的市场,“让外国的投资者逐步进入中国市场,条件成熟的时候,让外国公司来中国上市,这是未来面临的最大的任务”。而为达到这一目标,提高市场透明度颇为关键,“如何使上市公司信息能够及时、系统地披露,严厉打击内幕交易,这都是比较重要的”。(记者:王珏磊 实习生:赵淑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