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QQ大战360:何以保卫隐私权和互联网?

2010-11-16 10:51来源:云南信息报字号:小

  中国互联网企业兼备规模巨人和道德侏儒的双重特征,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分裂。悲剧在于,用户时刻处在劣势。在悍然发动的“不兼容”大战中,超大规模的用户竟然只能作壁上观。用户要不要听任自己的电脑成为别人的战场?腾讯自认为吃定了用户,大众又需要怎样的互联网抗争?觉醒并行动是当务之急。

  腾讯QQ和奇虎360宿怨已久,自从进入不兼容的“二选一”激烈爆发季,挟持数亿用户而战,就将两家公司的旧仇新恨带入公共领域。随着金山、百度、遨游、可牛等互有恩怨的公司加入混战,结成联盟杯葛360,又将这场恶斗蔓延到互联网的更多角落。就广度和深度而言,这已经成为评价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标志事件,足以真实反映出互联网商业伦理的现状。

  11月10日,360发布公告,称“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在政府干预下,QQ和360软件已经实现兼容。”一场事先张扬的龙虎斗似乎就此画上句号。然而,用户的隐私权理应是互联网商业伦理的核心内容,但从这场席卷网络的斗争看,这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假设。中国互联网企业兼备规模巨人和道德侏儒的双重特征,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分裂。它们不仅没有诚意正面回答大众的疑问,似乎也向外界暗示它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一基本假设。它们自认为生于忧患,尊崇丛林法则和暴力原则,它们的斗争及生存哲学中充满冷酷。

  若把观察视野再放宽一些,看看那些围绕互联网公司的制度安排,政策及规则运作的实际,也能有新的发现:庞大如百度、腾讯者,同样是戴着镣铐舞蹈。根据正常的商业伦理行事,必然遇到各式各样的钳制。这并非网络公司求得舆论谅解的理由,反而能见到用户隐私权被侵犯的特有情景。弃置商业伦理,网络公司的集体选择中有多少是委曲求全?又有多少是积极配合?

  悲剧在于,用户时刻处在劣势。与亿万互联网用户密切相关的“隐私权保护”居然没有激起任何讨论的涟漪,在悍然发动的“不兼容”大战中,超大规模的用户竟然只能作壁上观。看网络公司冲来杀去,看它们灌输辞藻华丽的宣传材料,看它们像神一样替自己做决定。用户要不要听任自己的电脑成为别人的战场?腾讯自认为吃定了用户,大众又需要怎样的互联网抗争?觉醒并行动是当务之急,从某些已有的成果推断,公众可以正面塑造互联网的商业伦理。

互联网江湖:厮杀与恩怨

  在谈论互联网时,我们有必要把中国互联网单列出来考虑,这不仅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多达4.2亿人(截至2010年6月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还因为这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事物。也可以说,中国互联网处在进化的初级阶段,能不能活下来,活得好不好,不是看文明程度,而是取决于拳硬刀快。比凶斗狠是惯常手段,适者生存是最高激励,所谓竞争不过是换一种修辞。

  腾讯早年对付珊瑚虫外挂的作者陈寿福,手法就颇有江湖气。陈开发的产品是与Q Q配合使用的外挂产品,不是对腾讯软件的直接修改,不能构成法律界定的侵权。但在法律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深圳警方进京抓捕。腾讯事后矢口否认在背后恶意操纵,说自己毫不知情。腾讯对认定为威胁的对象,都会不惜代价地彻底消灭,从珊瑚虫到360,不容商榷的江湖作风没有改变。

  3Q纷争正酣时,某些在杀毒、搜索、浏览器市场上持有份额的本土公司参战,将“不兼容”的战火烧得更远,把用户置于更狭窄的选择范围。它们要么为复仇而来,要么趁机绞杀对手,要么纯属为老大呐喊助威。义气裹挟利益,像山寨大王那样聚啸来去,快意恩仇。如此不吝厮杀的场面,更能折射互联网江湖的行事规则。它们眼中没有用户,谈契约精神等于对牛弹琴。

  网络公司铲除对手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经营杀毒业务的瑞星公司贿赂北京市网监处原处长于兵1400万元,请托他陷害对手。于兵则以传播计算机病毒为由,拘留、通缉指定人员,制造了中国计算机杀毒业界最大的丑闻。在这起陷害案中,江民、金山、启明星辰和赛门铁克等网络公司都提供了构陷的假证据。即使是迫于淫威,也说明网络江湖少有能独善其身的。

  互联网商业伦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建立在互联网的商业文明之上。而中国互联网“军阀割据”,暗流涌动,保护用户隐私并不能增加它们的收益,更不会形成有效激励。保护隐私反而会碍手碍脚,影响网络公司巩固势力范围。特别是在扩张时,既然没人守规矩,想的都是怎样支配用户,严格尊重隐私权更是赔本买卖。中国网络巨头还没有发育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

  假如确有一个完全开放、自由包容、充分竞争、法律健全的环境,中国互联网公司也许能融入世界上普遍的网络进化过程,从江湖草莽阶段也许可以进阶文明层次,从而谦卑地对待个人与机构的关系,为互联网商业伦理奠定基础。然而,无可回避的是互联网分界线,以及有能力改变互联网版图的无形之手,寄望于网络公司的优胜劣汰并不现实,隐私权勾连起制度因素。

  腾讯QQ年初开始被质疑窃取硬盘文件,会扫描大量与程序自身无关的软件和用户的个人文件,而MSN等即时通信工具只访问自身文件和必要的系统文件。腾讯迅速否认指控,宣称是污蔑。不久,在宣布“不兼容”战术时才敢承认QQ确实会扫描用户硬盘,狡辩是“正常的安全检查”。尽管腾讯已经交代了侵犯用户隐私的事实,可主管部门及司法机构沉默了,至今不置可否。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曾在本月5日召开紧急研讨会,法学教授们对腾讯是否涉嫌滥用市场地位、是否构成隐私侵犯出现分歧。撇开市场问题或法律问题不谈,看点在于,法学专家都预测,3Q纷争利用司法解决的可能性非常渺茫。有违法嫌疑却不适用法律决断,法学专家有言之不尽的委婉,可该如何理解这样反逻辑的事呢?除了套用国情论,恐怕找不到更合适的理由。

  法学教授所犯难的法律适用性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从来不是困扰。深圳警方在腾讯应对珊瑚虫外挂事件中强力介入,南山区法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判处陈寿福三年有期徒刑,追缴并罚金237万元。腾讯还借该法院成功地拒绝过用户诉讼。上海市公安局网警总队长陈超近日说,公安对涉及Q Q群的案件,会采取手段获取信息。也有律师透露,公诉人常在审判时出示Q Q聊天记录做证据。

  网络公司卷入泄露用户资料和通信内容的,不止腾讯一家,某些外资网络企业也受到过类似的责难。越来越多的资料透露出来,证实了网络公司背信弃义。明确的司法判例与模糊的侵犯隐私形成巨大反差,令网民愤懑难平。一边要维护用户,一边要听从号令,甚或从中谋取商业以外的利益,互联网商业伦理处在非常难堪的地步,这是网络江湖在厮杀之外的另一种样貌。

  网络公司与政治资源的结合,会给它们带来超出投入成本的获利,这种盟友关系自然要隐蔽得多。进而,互联网的江湖暗战,也会隐约闪现各自为政的地方利益。马化腾按月领取深圳发放的人才津贴,3Q对决之时,360和周鸿祎双获北京朝阳区人才奖。当网络公司越来越紧密地与政府站到一起,网民有理由怀疑它们保护隐私权之决心。控制与依附之下,商业伦理难以成长。

  执行隐私权政策,不止是中国有缺陷,国外的互联网公司也有违例,比如Ebay曾不经任何程序将买家资料送给司法单位。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几乎是普遍现象,后者数量少得多,也容易得到明确修正,始终处在舆论和司法的良好监控下。此外,国外公司信奉的契约精神,也让隐私权避免成为财富积累的牺牲品。可在中国,护卫隐私权的有利条件在哪呢?

  文章一开始,我们假设中国互联网也追求商业伦理,并能承担起维护隐私权的义务。通过互联网江湖和政策环境的分析,这个假设变得动摇起来。舆论习惯于将腾讯这类企业定位为公共媒体,从而推导出服膺公益的结论。这个逻辑与事实相违背。这不仅在于网络公司要在江湖沉浮,也不仅因为网络大环境的干预,而在于包括隐私权的商业伦理并非中国网络公司的目标。

  不能认为网络公司拥有庞大用户群,就得出它们必然会进一步扩大公共利益的推断。现阶段,中国网络公司追求的仍是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公共”价值。3Q大战后,有评论建议审查腾讯的垄断地位,分而拆之。先不说分拆的阻力会有多大,在现时,反垄断的号角往往被新垄断用来制造舆情。只要江湖依旧,一个寡头被分解后,不过是成全更多阴谋家的狂欢。

  也有人将3Q大战解读为制衡之战,未免乐观地无视江湖诡谲。流氓打架不存在什么制衡,图的只是争地盘和求合谋。确实,本土网络公司从制衡外国公司的主导政策中壮大。可随着它们坐大,就开始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剪除异己,所行的是致别人于死地,而不是真的制衡。不要忘记此地网络的范围,网络公司从来就不是规则的制订者,谈制衡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能再对网络公司抱有幻想,不必索求它们不会供应的东西。在一个仍有选择的局域网络内,用户要捍卫自身利益,主动抛弃可疑的公司及其服务。要清楚,互联网江湖中,并非只有机构和资本家握有权杖,用户绝非真的无力。江湖如此不堪,商业伦理晦暗不明,用户是时候该觉醒了。指望公司自律或机制调节都不靠谱,用户就该另辟蹊径,不要再让自己的权利继续沉睡。

  当然,用户对隐私权的感知是有差异的。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大师奥尔森给出的依据,隐私权作为一个公共目标,所有用户对获得这一集体利益有着共同兴趣,但他们对获得这一集体利益要付出的成本却没有共同兴趣。互联网商业伦理实际上面临着两方面的消解力量:一是公司机构自私自利、忽视用户的集体行动,二是用户群里分化的个人行动,不是所有人都想着挣脱。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户究竟是3Q大战的人质还是帮凶,界限不是那么清晰。消极等待别人为自己争取权利,也有危险。那就是,只要隐私权未能列入公司机构的目标清单,互联网商业伦理就不可能真正确立,机构的妄为还会来袭。或许消极用户对此并不敏感,可也充任了不道德商业行为的营养基。这不是道德大棒(消极用户也可以拿这个说法为自己开脱),这是事实。

互联网伦理:乐观与未来

  3Q之争及作为其背景的互联网江湖,涉及权力与压迫,信仰和理性,但归根结底,仍然是个人和机构之争。

  不难观察到,机构的商业伦理和个人的隐私权成为浑然一体的矛盾,充斥于一个高压的互联网地带。它们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常见的是双双失去。那些把持互联网的人有着可疑的道德情操,因循守旧却又自以为是。舆论只是谴责机构如何作恶是不够的,好在它们真的不是最重要。关键在于,机构入侵用户电脑挑起战争,用户可以抗衡,同样可以在电脑上将其击败。

  新浪网最近设置的一项投票显示,九成以上的用户认为3Q之争影响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形象。可见,腾讯在纠纷中是否赢并不是第一位的,要紧的是用户出现了怎样程度的醒悟。恶斗被矫情地夸张成一场战争,没想到也可以成为一次反向动员。用户要承担起塑造中国互联网的责任。在现在的格局下,也只有用户才能让互联网成为真理流布之所,成为创造、对等和对话之地。

  中国互联网提供了太多的联想,它就像一个虚拟的国,内部的暗流横冲直撞,对外没有资格输出价值观,伦理之辩好似淹没在利益博弈中。还要看到,互联网和制度以及其他问题是同构的,这像是暗示了某些坚硬的东西会很难突破。可即使是那些暂时的得胜者,也不敢妄断这是正常状况,更没有人敢说它会一直持续下去。未来不在于筑墙圈地,而在于大众的态度。

  无论有多少不堪之处,互联网仍然预示了最大的机会和可能。用户数量每天都在海量剧增,特别是增势迅猛的手机移动用户参与进来,审查与欺骗、控制与依附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对隐私权的侵害也会将侵害者卷入难以超脱的困境,伤之愈甚,则反弹愈强,那将是来自用户的终极惩罚。

  总之,为了保护隐私权,用户需要显著而公开地展示自己的存在。这是重建中国互联网商业伦理最可信赖的起点。对自己有信念,跟随正确的互联网潮流,中国互联网商业伦理从废墟上出发,未来要比现实乐观,可以期许。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