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已成大势所趋。其中,既有财大气粗的“国家队”企业盲目投资所遭遇的挫败,也不乏民营企业独具匠心的成功案例。
聚龙集团成立于1993年,主营业务为棕榈油,范围已覆盖种植、码头、仓储、贸易、加工、小包装产品等各环节。和很多原材料受制于进口的企业一样,聚龙集团走上了国外投资棕榈园种植的道路,目标是印尼。在只用了十年时间,就从独裁军政府变身为所谓的世界“第三大民主国家”的印尼,中央政府权力下放,县政府拥有很大的决策权,普通公民也有足够的自由。外资公司如果缺乏处理社区关系的能力,任何土地证都是废纸一张。
近年来,印尼的政府和村民对开垦种植园的外资公司都心怀戒备,之前曾有人以种植棕榈为名,盗伐树木或者开发矿藏,有的公司根本不做任何固定资产投资,一旦风声不对就迅速蒸发。聚龙为此也支付了必要的信用成本:公司有一个特殊的“环境部”,针对的就是社区环境问题,时常主动走访各个村庄的长老。“最初他们很惊讶,中国人为什么会来,我们说就是来聊聊,没有任何事。”他们很快掌握了一些禁忌,印尼人很讲礼貌,习惯低声细语,如果像在国内一样大嗓门,很容易产生误会;千万不能用左手递东西,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要从两个正在谈话的人中间穿过,一定要弯下身子,并且表示道歉;进入别人家需要脱鞋,然后盘腿坐下……
虽然有国家的土地证,可所有在印尼开发种植园的外资公司都不得不支付另外一笔费用给村民,因为土地权属关系复杂。对公司来说,既不能强硬拒绝村民的要求,又不能一味妥协,其中的微妙之处很难把握。聚龙通过雇用当地的技术总监来管理工人,同时引导工人了解什么是公司,什么是制度。聚龙对当地的改变显而易见,部分村子可以用上公司发的电,喝的不再是河水而是纯净水。通过外资公司来提高偏远农村的人口素质,是印尼政府需要的一份礼物。
中国企业海外买地的故事由来已久,之前这些故事的主角大都是大型国有企业,结局也多数虎头蛇尾。对国有企业员工来说,缺乏足够动力承受这种艰苦的环境。更关键的是,这是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事,最初几年为高风险高投入时期,等到收获的时候,可能已是另一届高管的政绩。当地一位匿名官员说,“中国的国家公司(国企)喜欢一来到这里就要买下十几万公顷的地。是的,我们相信他们有足够的钱,但开垦种植园与工业不同,一点点尝试、推进,然后再加快速度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