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化名)第一次接触股票型基金是在2005年2月。当时她存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到期了,正好银行在代销×××股票型基金,她申购了10万元该基金。当时正值市场低谷,这只基金净值一直在1元左右波动,李媛并没有在意。
自2005年8月之后,该基金净值开始上涨。从2006年开始,随着股市屡创新高,李媛的基金也水涨船高,截至2006年12月中旬,李媛的投资收益已逾97%。同事和朋友们都很羡慕李媛,夸赞她选时选得很好。
2007年2月初,李媛的女儿申请的澳大利亚某大学春季学期开学,学费、生活费、往返机票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近20万元。李媛所投基金的良好收益加上平时的一些积蓄足够支付。虽然当时正值大牛市,李媛的基金还在持续上涨,但为了女儿的教育费用,她还是选择了赎回。
与李媛的幸运“择时”不同,于亮(化名)在“择时”方面比较倒霉。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投资者于亮在多只股票的买进卖出中获得了近37%的收益,这是于亮投资股市以来最好的投资业绩,然而于亮周围那些选择投资股票型基金的人大都获得了超过110%的收益。
于是,于亮在2007年11月转投×××股票型基金。然而因为从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了股票市场的普遍下跌,于亮的基金净值也在下跌。显然,于亮的投资时机并不好。2008年7月,当该基金净值跌至21%时,于亮忍痛赎回。
2009年上半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中国A股市场迎来单边上行的半年,A股指数反弹近7成,不少股票型基金的持有人都获得了近5成的收益。于亮觉得投资的好时机又到了,于是在2009年8月中旬购入基金。不料下半年市场开始震荡,他持有的基金净值也随之波动,直到2009年底也没有任何增长。
于亮很郁闷,他想咨询一下基金投资的专家:究竟如何才能准确选择最好的投资时机呢?
你具备择时的能力吗?
所谓择时,意为选择投资的时机。一般为投资者在市场价格下跌至一个合理水平时投入资金;在市场价格最盛时撤出资金,也就是“在市场上涨前买进,在市场下跌前卖出”,这样可以回避市场风险及取得最大可能性回报。所以,择时又称为“波段操作”。
正确的择时可以让投资事半功倍,而不当的择时不仅得不到较好的收益,甚至会使本金受损。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投资者热衷于择时的重要原因。能够有效择时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具备了择时能力呢?(以上内容摘自华夏基金出版《做一个理性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