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金融服务 > 正文

物价压力催生“海豚族” 人人被投机

2010-10-29 10:26来源:南方都市报字号:小

  受CPI指数居高不下影响,河南生活必需品市场六成以上商品价格上涨,粮食、食用油、猪肉、水果价格再攀新高。部分市民为避免物价的进一步上涨,开始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有人甚至自称“海豚(囤)”。

究竟是谁制造了“海豚(囤)”一族?

  的确,物价上涨的预期固然是催生“海豚”一族的根源所在,不过,“海豚”式的囤货方式,其实又从另一方面加剧了货源的紧俏以及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近期生活必需品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也完全可能有“海豚”一族的功劳。假如“海豚”们改变囤积生活必需品的购物方式,对货币多些信心,没准还真能心想事成,至少物价涨速好歹应该有望趋缓才是。

  但是,放在物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尤其是食品、居住类生活必需品近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价格攀高,物价的上涨,必然对应着购买力的下降,进而直接导致生活质量的跌落。而为了保卫自己的购买力,不让物价上涨侵吞自己的资产,影响自己的生活,“海豚”一族的涌现,恐怕并不能全部归于心理因素,这一现象所透露出来的经济信号,倒是更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警惕物价上涨预期人人“被投机”

  专家呼吁民众不要抢购属于隔靴搔痒,更应把精力投入到如何有效遏止各种投机上。与此同时,市场监管理应增大政府力度,面对愈演愈烈的物价上涨现象,仅仅依靠有关政府部门紧急出台一两个“限价令”无济于事。“限价令”针对的不过是价格流通的最终环节———零售,管不了集中于生产批发上游的投机资本,更何况投机资本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哪怕真的对某个食用品进行价格管制,游资照样可以奔向其他环境更宽松的领域。

  更何况,如今的价格监管模式属于典型的“打苍蝇不打老虎”,由于对两大石油巨头的纵容,随着石油零售价格的上升,其传导效应正在进一步放大———燃油附加费应声而动、公路等其他交通行业随着成本上涨必然会转嫁给乘客,这一效应也许很快就会蔓延到食用品领域。去年不就曾经发生了因油价上涨导致玉米被用于提炼乙醇燃料、让玉米民用供应减少价格攀升的现象么?这一现象同样发生在阶梯性电价、车船税、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上。可以说,不是民众杞人忧天地担忧物价上涨非理性抢购囤积,而是不加节制的各类涨价潮正在形成围剿民众生存底线的可怕效应。 □毕舸

市民争做“海豚”凸显公共补贴机制的薄弱

  对海豚一族,表面上看是由于老百姓不堪物价上涨的重压,但其背后却凸显了我国公共补贴机制的薄弱。我国目前所架构起的公共补贴机制,不仅缺乏系统性、预警性以及长效性,而且也反映出在困难人口精确预判、公共财政预算科目、应急方案、补贴发放等方面,尤其是城乡补贴方面,存在着巨大落差,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来合理纠偏。

  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诸如免农业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举措,但是由于农业有其先天的脆弱性,农民增收的渠道相对单一化,以及农产品在销售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民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钱。当农民在遭遇粮油菜副食品物价上涨时,他们所承受的困难和压力并不比城镇弱势群体小,甚至其生存困境远远超过城市低收入家庭。所以,即便在农村,“猪农吃不起猪肉,蒜农吃不起蒜”的现象也并非稀奇事。此外,生活在城市里的农民工,更是面临失业和收入不稳定境遇,即使有一份比较体面且能糊口的工作,在遭遇物价波动时,也会对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公共补贴机制建设上,我们应建立起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的保障体系,不仅要把城乡低保和低收入家庭纳入公共补贴范畴,更应给外来农民工和广大农村农民,给予各种渠道和形式的补贴,以尽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补贴机制。具体讲,国家可通过国家智囊团,对农村农民、城镇的农民工包括未就业的大学生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进行梳理,逐步建立完善的信息预警机制,对物价波动对各个利益群体造成的利益影响,进行全面分析,进而采取必要的公共政策,来消解物价上涨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作者:吴睿鸫)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