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金融时报》文章,凭借“搜寻与匹配”理论,美国西北大学的戴尔·莫滕森(Dale T. Mortensen)教授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莫滕森认为,单身者有理由享受补贴,正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失业津贴。
对于为何有些人结了婚、有些人却保持单身的问题,文章认为,“竞争条件下的自愿配对原则”也许并不是最为浪漫的一种解释。但寻找人生伴侣——对那些倾向于博弈论的人来说,也叫做“配对博弈”——正是“搜寻与匹配”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
莫滕森的贡献在于,将人心的变化无常恰当地纳入了经济模型之中。
早在1988年,莫滕森在一篇论文中便已指出,人们结识一个伴侣,以及了解这一伴侣关系所包含的不确定的价值“需要花费时间。”
莫滕森称,这些模型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即使个人充分意识到将来可能会分手,但仍然会结成一些可接受的匹配。可以看出,“搜寻理论”向早些时候的“匹配理论”注入了现实主义成分。
基于这一理论,莫滕森及其同事研究成果的学徒们尽管认识到了离婚的可能性,但仍将寻找伴侣。
根据莫滕森的“搜寻模型”理论,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单身者可能会过于迅速地配对,而不是装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
按照这一理论,当单身者停止寻找伴侣时,他们没有想到,降低自己获得另一半的可能性,对于其他仍在寻找良伴的单身人士来说,其实是一种成本。莫滕森认为,单身者有理由享受补贴。“就像在人生各个阶段向他们行贿,以便让他们保持单身。”
文章认为,尽管政策制定者不会急于推出此类补贴,但该补贴与劳动力市场的相似性,彰显了这一理论的威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类似的补贴已经以失业津贴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