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COSTA:因地制宜对决星巴克

2010-09-26 11:33来源:商都周刊字号:小

  靠着因地制宜,COSTA这个进入中国4年的英国咖啡品牌,已经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当然它的雄心并不仅仅满足于此,就像Paul Smith 说的那样,拿下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否则打包回家。

  2004年3月起加入COSTA,早期一直负责COSTA在中东地区的发展,现任COSTA COFFEE亚太区总裁,是COSTA在上海及北京的公司首席代表。

  从上海晶采世纪大厦穿过泰兴路,走到吴江路美食街,步行只需五分钟。每天中午午休的时间,Toni和Arax都会来到这里吃饭,然后找一间咖啡馆,惬意地坐上半个小时。

  但是争执每每都在此时出现,站在泰兴路吴江路路口,往东走有一家星巴克,往西走有一家COSTA。Toni喝了好多年的星巴克,已经养成了顽固的习惯,而Arax却强烈地钟情于COSTA。交涉的结果往往是“去星巴克的话,你请,去COSTA的话,我请”。

  有时,其中一方甚至不得不提着外带的咖啡,走到另一家店里。这种分歧,就像当年曾争执不休的“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一样经典。

  在中国市场,星巴克无疑是最成功的咖啡品牌。12年的市场耕耘,让“喝咖啡”这个词在小资青年们的心目中几乎就等同于去“星巴克”。不过,现在另一个咖啡连锁巨头COSTA希望情况能有所改变,至少要让选择多一个。

  不得不承认,中国是一个没有咖啡历史的国家,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咖啡馆的理由几乎跟咖啡没太大的关系。消费者去咖啡馆,只是消费品牌和生活方式。就像COSTA 1912店的店长叶巧波说的那样,“中国人没有咖啡历史,品不出好坏,大多数人嘴上说的哪个咖啡好喝,都是装模作样或是跟着感觉走。更多咖啡以外的东西主导了消费者对咖啡馆的选择,包括环境、品牌、服务,甚至是一个搅拌棒之类的东西。”

  也正因此,星巴克在中国消费者的心目中,先入为主地占据了一个有利的品牌地位。而像COSTA这样的后来者,只能从更多咖啡体验的细节上,与星巴克作长期的较量,比如提供更人性化的杯子、设置更多的电源插座、创造更私密的环境,以及提供更本地化的饮品。

  “COSTA是英国品牌,消费者严谨、传统,比较讲究器具。而你去星巴克,买了咖啡,自己去拿搅拌棒或者其他什么,更符合美国人那种自由自我的个性。”叶巧波仔细比较着两个咖啡品牌的微妙差异。

  与星巴克等咖啡连锁品牌所倡导的“全球连锁标准化”不同,COSTA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风格将根据当地的口味和审美来定,甚至于在北京和上海的COSTA门店,口味也不尽相同。这种因地制宜,已经让这个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的英国品牌,在中国站稳了脚跟,当然它的雄心并不仅仅是此,就像Paul Smith 说的那样,拿下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否则就打包回家。(作者:沈玎)

(责任编辑:刘苏梅)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