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王戈1993年大学毕业,由国家分配去了大连造船新厂,当时月薪250元。一年后,他离开国企,去了一家外贸企业,从事粮食贸易。第一年,就和其他两个同事携手赚了第一个100万。又过了一年,由于国家禁止原粮出口,他们的行业不复存在。从富有回到原点的王戈加入了东亚银行,成了上世纪90年代新生外企白领的一员。五年后,他转道上海,加入友邦,涉足保险业,成为公司中最具潜力的职业经理人之一。友邦的同事至今尊称他为“少帅”。现在,王戈是中加合资的光大永明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短短17年,王戈遍历了国有、私营、外资和合资等不同体制的企业,从250元的蓝领技术工人晋升为目前中国社会的典型高净值人士中的一员。加上身处保险业,所以他对财富积累和职业生涯规划较为敏感。在最近接受记者专访时,王戈谈到了中国职业经理人与西方同行的不同,以及他们在养老规划上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他从富足走向合理规划的经验。
在王戈眼中,典型的富裕中国职业经理人现在处于45岁至50岁之间。这些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外企刚刚进入中国时已经30多岁,后来成了中坚力量。他们虽然也曾经历过赚六千花五千的“月光”时期,但现在普遍达到了数万的月收入,即便每月消费过万,也有足够盈余。“其中有些先知先觉者,他们已经通过基金定投和股票中长期持有实现了初步的养老规划,产生了一定的积累。”
王戈同时指出,这些人中也有人入股别的公司,进行实体投资,不过这类情况所占比例不大。但是,还是有大量的人认为钱财才是现实存在,对未来退休之后需要多大的花销、维持生活品质需要有多大的成本没有什么考虑。去年年底,永明金融以经济收入中高层为主要调研对象,发布了一份名为《对生活方式、态度和关系的研究》报告,称28%的中国受访者要“撤出部分(投资的)钱并持有更多现金”,而相对应在印度只有7%。报告显示,受访者更相信现金,却不知道如何争取更多回报。
分析其中的原因,王戈指出,职业经理人有一系列共同的“错觉”。
谈到富足的生活,人们也许首先想到的是旅游。现在,这部分人的很多旅游待遇都是“拜公司所赐”,比如出差住五星级、乘飞机坐公务舱等。“连刷的卡都是公司的。”王戈说道。“到未来退休的时候,这些都需要自己来支付。”据了解,现在到法国小镇做一次深度游,为期九天,一个人需要3万左右的开销。一年下来,退休后每个季度一次的旅游,每年可能就需要二、三十万。
在中国高端人群的社交方面,也有一个特殊现象:自我创富成功的企业所有者和500强的高管很多年龄、地位和财力相当,并且经常走到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在王戈看来,依靠自身创意和能力创富的人,与依靠打工积累财富的职业经理人并不对等。他们的消费水平并不在一条线上,“然而他们吃一样的(东西),打同样的球,去同样的地方旅游。” 这对后者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消费压力。
此外,医疗方面,富有的人群都希望得到专享的服务。王戈提到,北京一些高端医院的确可以派专家上门看病,“甚至可以监控你每天的心跳。但是,这一套服务,在不生病的情况下一年就需要60万。”在加拿大,一方面有普遍的高福利,另一方面又有企业年金,相对来说个人对退休理财的依赖不高。而在中国,高端人群目前主要还是靠个人积累。他认为,理想中的规划起点是33岁,“但是前提是你已经有了房子、车子并解决了婚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