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售机构的权威,新潮概念包装的外衣,应时应景的题材,仿佛每一款主题理财都占尽了天时地利。但完美的主题并不一定带来丰厚的回报。
在基金已经进入“超市”时代的今天,金融理财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已是公开的秘密。当发售人不得不运用营销策划来促销自己的基金时,“主题”就已经不再单纯是产品内容的概括。
那些令人着迷的基金主题真的能带来丰厚的回报吗?
没有想不到的主题
“世博会”、“世界杯”、“亚运会”……今年,值得国人关注的大型节事活动不少,主题理财没有错过每个题材。
以“世博”为例,就有交通银行的世博本色金条和彩色金条,工商银行的“世博相伴”人民币保险复合理财产品,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世博套餐,以及民生银行在前几年就发售的用于世博建设“世博理财”基金。“世界杯”前,银行们都纷纷推出的主题信用卡,民生银行更是抢先一步设立了挂钩世界杯足球赛概念联动股票的结构性外汇理财产品。如今,“世界杯”远去,“世博”效应递减,广东的某家商业性股份制银行又在萌动亚运概念的理财产品,预计在今年10月发售。
主题理财产品岂止是与大型活动情有独钟,它们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几乎凡是大众熟知的“主题”都有相对应的理财产品:同一家银行劳动节发售的基金还没有售罄,青年节理财产品又登场,两者所有内容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就是购买人群分别与节日对应;有的区域性银行在正面战场无法和五大银行抗衡,就开发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主题的理财产品;还有的银行每逢重大事件就发售相关主题的黄金纪念品,要么找上几家大机构“联合发售”,要么在包装上力求“买椟还珠”,要么在收藏价值上肆意渲染,黄金还是原来的黄金,但售价已经涨了好几成。
与保险公司联办健康险是银行的惯例。在“养生席卷全国”的大环境下,这些基金也镶上了金边。原来的普通保险如今成了“健康基金”、“养生基金”,内容和约束条款依然陷阱重重,收益和公式计算照旧让普通人看不懂,但关注的人的确多了不少。
更让人眼花缭乱的远不止这些。
低碳、水资源、二氧化碳排放等,这些原本纯粹的环保命题如今也被金融机构生拉硬扯到理财产品中。光大银行今年4月推出了低碳公益理财产品,每5万元就可在获得正常收益之外得到1吨二氧化碳减排额度。其他银行纷纷跟进: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也出台了挂钩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品,兴业银行提供了用于个人购买碳减排量的低碳兴业卡,而交通银行更是把“环保”的理念再往纵深发展,推出了水资源和铀能源投资产品。
如今的基金主题,真是没有做不出,只有想不到。
别被名字迷了魂
创意多一点,还是噱头多一点?这些依靠特殊主题吸引眼球的产品真的能给投资者“与众不同”的收益吗?
以工商银行“世博相伴”为例,在这款产品的说明书上写明:“募集来的资金用于投资信托融资项目、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各类债券、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以及其他货币资金市场投资工具。”也就是说这款产品募集的资金将用于购买各类金融产品,以其获得盈利,怎么看都与世博会没有关联。
银行对此的解释让人觉得太过牵强:购买此款产品,同时可获得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保的“世博相伴”综合保险,包括240万元的飞机乘客意外伤害保障,120万元的住宿、游乐、火车乘客、轮船乘客等意外伤害保障。保险人因为意外伤害,获得保险金,这款保险与是否因为观摩世博会在所不问。那么这款保险又为什么能和世博会关联呢?保险公司的解释是,承保期是2010年5月20日至11月20日,跨越了整个世博会期。
就这样,一份基金因为它附送的保险涵盖了世博会期,就能宣称自己“世博相伴”。
再看看那些超短期的假日银行理财产品吧,尽管标榜了同期银行活期利率三倍、五倍甚至八倍的噱头,其实就是常规的“通知存款”业务。即便不是在节假日,你也可以在普通柜台办理这项业务。与活期储蓄唯一不同的是,准备取钱前一天或者七天,你需要告诉银行。
招商银行“绿色金融理财计划”究竟“绿色”在哪里?银行方面的解释是销售方式的低碳:投资者不必跑到银行,不用填写纸质单据,银行也不需打印凭证,省却了传统购买方式可能因为交通、办公成本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于减排。其实,很多大型银行都在网站上开设了基金购兑业务,操作都可以在网上自主完成。
将一个本为减少成本和人工而进行的内部流程改进,自诩“绿色”的高帽,创意实在不敢恭维。
与光大银行首推的低碳类理财产品相比,以上这些基金对概念的操作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这款基金每份5万元人民币,年收益率为3.93%,其中的1.75%将用于购买1吨二氧化碳减排额度。
二氧化碳减排额,的确是一个够“潮”的主题。去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减排额是各方代表争议的焦点,一个国家无法达到承诺的减排就必须到另一国去高价购买“指标”。购买这款基金后,老百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减排额了,指不定哪天某国总统就会找上门来求情,买手里这吨二氧化碳,这岂不是发财的新门道?
看看这款理财产品是怎样为投资人运作减排额的吧:首先,在北京环境交易所开设“个人绿色档案”;其次,制作一套购碳具体信息,包括项目来源、核证机构、签发报告;接下来,这吨二氧化碳会有一个唯一的国际编号,以证明投资者的所有权。
可是碳排量指标的买卖只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自然人是否是碳排量指标的合法拥有人,这在法律上还是空白。此外,即便拥有了减排额,一个国际编号就能证明其所有权?成吨的二氧化碳如何保管?在哪家交易所交易?是否真的具有投资价值?这些问题银行都不敢也无法权威回应。
也许拿“挂羊头卖狗肉”来形容上述这些基金显得有些刺耳,但是空有时髦外表的主题基金,很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连基金发售方都很难自圆其说。这不得不让投资者生疑,花样百出的主题基金能买吗?
理的是主题还是财
金融理财产品竞争日益激烈已是公开的秘密。如今银行间基金销售的竞争早已脱离了对产品内容的追求,却在概念营销手法上各自发挥到了极致。
有名无实的主题理财会催生中国版的麦道夫吗?
香港资深金融专家、北大汇丰商学院特邀专家李德明认为,中国(内地)的金融政策远不如欧美宽松,类似华尔街骗局里的那些可能全部赔本,甚至倒欠一笔钱“对赌型”的基金产品在中国还没有出现。购买“中国式”的主题理财产品,几乎都承诺有最低收益率,不需要太多为“赔钱”而担心。
因此,老百姓不同的理财观使得其对主题理财产品有着不同的预期,最终的评价也是公婆自有道理。但专业界对主题理财产品的评价却是一致地不看好。
结构简单,多此一举。主题理财产品,尽管受到主题的影响其投资标的都不同,但产品结构都相当简单。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很多间接投资股市的主题概念的理财产品,就是多此一举。
炒作概念,画饼充饥。“个人碳减排额度交易”是否实施、如何实施都尚无定论,开设这种基金无非是在“画饼充饥”。“世界杯主题信用卡”的功能和普通卡并无二致,只不过贴上了“世界杯”的套图,这样的“主题”只对于那些具有信用卡收藏偏好的人些许有价值。
故意误导,守株待兔。而更多的银行在宣传自己的主题理财产品的收益时,也存在有意无意的误导,将过去几年的模拟收益率搬出来,暗示未来几年也会有这样的好业绩。基于对银行的信赖,一些投资者往往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很容易被“忽悠”。
变相揽存,暗度陈仓。最近一两年,银行热衷发售主题理财产品,还有很重要一个原因是,眼下市场不稳定,银行放贷后资金回笼存在风险,依靠常规利率揽存又缺乏吸引力。力推主题理财产品,其实是在吸引存款。银监会的官员曾直言不讳地痛批某些主题理财产品就是“变相高息揽存”,属违规操作。
什么“主题”才是好主题
投资者在选择主题理财产品时,一定不要被产品名称和促销说明“迷了眼”。李德明认为,任何主题理财产品都会受制于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等更大的“主题”,这类“小主题”只是噱头,即便在短时间可能会出现炒作行情,但是从长期来看概念炒作最终对产品收益并无很大影响。
而对于那些结构十分简单的理财产品,操盘手也仅仅是简单跟踪概念股或者是其他基金。专业投资者与其通过银行和基金来购买股票,还不如自己复制这个结构——选取相同的挂钩标的自己操作。
但并非所有的主题基金都应一味回避,投资者在判断主题基金的时候还是要回归到投资的标的上。比如在股票、黄金、葡萄酒处于上升周期时,那些着眼于这些产品的短线基金就有投资的价值。此外,像房地产、艺术品这些具有专业性和天量投资的产品,因为依靠个人投资无法介入,就需要通过公募基金来做大投资额,聘请专业人士操盘,这样的主题基金也有存在的必然性。再如,有些境外上市的股票的确有升值的空间价值,但是限于政策的门槛,普通个人无法直接投资,绕道主题基金也是可以尝试的方式。
而好的主题投资产品,并非寄希望于单个标的短时间的升值,而是通过对几个甚至几类投资品相对长时间的趋势预测,通过分散投资和多种投资方式的相互操作,防止单个产品贬值带来的风险,获得相对稳定的升值可能。不过这样的基金,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以减损回报为代价,适合稳健型的投资者。(文/任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