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今年“母亲节”的前一天,消费者谷女士到沈城某商场为母亲挑选礼物。商场推出的“感恩母亲”促销活动规定,“买300元送100元消费券”、“满400立减200元”。谷女士准备给母亲买件连衣裙,可当她楼上楼下转了几圈儿后才发现,新款的裙子标价一般都是以“9”结尾,从299元、399元到599元不等,想找个正好符合活动的价格,基本是不可能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件350元的裙子,对方却告诉她“这个品牌不参加商场活动”。无奈之下,谷女士选了一件399元的裙子,为花掉100元的消费券,她又楼上楼下跑了六七趟,选了一个标价99元的高价方凳,虽然感觉不划算,但总算是没再添什么钱。
前两天,赶上商场换季处理,谷女士又来到这家商场,她发现,之前自己花了近400元买的裙子,现在打3折,只卖120元。她不由得感叹,真是买的不如卖的精,对待商家打折一定要理性。
案例点评
随着商场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剧,打折、促销、让利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商家为了招揽人气,不断推出新的促销手段,诸如买一送一、满200减100、抽奖、送券这些活动已经不再新鲜,很多人也知道这其中的奥秘,但是仍然会忍不住往里面钻,究其原因,还是图便宜的心理在作祟。像谷女士这样,费了不少精力,东西买到手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是没算计过商家。其实,只要她理性地想想就能明白,作为商家怎么能在节日消费高峰这样的时段里,把东西贱卖了呢?打折促销不过是幌子,赚人气多卖货才是实的。
消费警示
陷阱一:广告夸大宣传
利用不真实、不准确的广告描述误导消费者,如对赠品的数量、规格、型号不予说明。买一送一,买化妆品,送的是粉扑,买一套内衣,送的是一条内裤;全场3折起,3折写的明显,“起”字却小的可怜,消费者赶来之后才发现,东西都是7折8折的。
陷阱二:先提价再打折
商场促销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打折优惠。但是不少商家对商品进行打折之前,就已经先提高商品价格,再以“打折”、“降价”、“抽奖”等为诱饵,将消费者引入“消费陷阱”。
陷阱三:商品以次充好
有些无良商家在做活动的时候,翻出积压在仓库的旧货拿到商场上糊弄消费者,和当季服装一样要高价,这样的陷阱也经常让人防不胜防。
陷阱四:设解释权免责
无论是打折、降价还是返券、赠品,商家一般都附有“本店保留对此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字样。在活动出现问题之后,商家可以利用这一条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
陷阱五:购货赠物没“三包”
个别商场在做活动的时候,会通过赠送积压、过期甚至假冒伪劣商品为诱饵,引诱顾客前来消费。而一旦赠品出现质量问题就以“特价、处理商品不享受三包”、“赠品不享受三包”等借口拒绝承担责任。有些商家在有奖促销活动中,用残次品或劣质品充当奖品赠送给顾客,同时还打出广告说,“奖品是无偿赠送的,出现质量问题概不负责”。
陷阱六:消费赠券“无底洞”
买200送100,满300返150,送的、返的不是钱,也不是东西,而是消费券。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一般能使用优惠券的商品往往是高价、高利润商品。商家就是让这种活动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引诱人们掉进循环购物的“无底洞”。消费赠券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赠送的消费券规定使用期限、赠券消费不设找零等附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