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产生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是指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展销,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信息交换、商品交易、技术交流和资金引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会展业一直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申奥成功后,会展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会展业划分为“会”和“展”。从全市情况看,“会”的情况是会议设施供过于求,会议场所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展”的问题在于场馆建设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1.现有展馆情况
北京市区范围内现有可使用的展览场馆11座,总面积约13万平米,数量居全国第一,面积仅次于上海。目前,部分场馆提出了改扩建计划,已开始建设的有3家,总面积约4万平米,将在3年内陆续完工,预计到2003年,城区展馆面积可达到17万平米。另外,在北京近郊县区域内提出建设会展场馆的有5家,其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8万平米的展场将于2001年10月动工,2002年5月主体完工并能投入使用,其他均在论证之中。
2.会议展览情况
“九五”期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会1251个,占全国总数的50%左右,其中国际性来华展览812个,约占全国总数的25%左右。每年都有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家国外公司来京参展,欧美发展国家客商占多数。举办展览以经济技术类为主,占总数的71.1%,其余为文化艺术类及卫生、教育类,逐渐显现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特征,其中机床、通讯、纺机、印刷、冶金、制冷、汽车、计算机和服装服饰展览已经比较成熟,进入世界先进展览会行列。同期全市共举办各类国内外会议1746个(不含在饭店举办的各类会议),以国内会议为主,每年举办的具有一定规模国际会议大约有60个左右。
3.会展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会展业是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近几年,北京会展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在推动全市吸引外资、扩大贸易、促进合作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业内人士分析,会展业的产业直接带动作用(指门票、展费及交通、通信、餐饮、购物方面的收入)一般为1:5左右,间接带动作用(指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可达1:9左右。另据香港统计数据表明,每1000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可创造100个就业机会。北京每年举办一届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京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和“京台科技交流合作洽谈会”,签订大批合作项目,涉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电子、生物、医药、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30多个领域,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北京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会展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现有规模、体制、设施、管理与首都城市性质、地位还不相适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场馆限制日益显现
目前北京会展场馆硬件上存在着“小”、“散”、“旧”、“单”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北京会展业的发展。“小”即个体规模小,多数场馆不能承接超过3万平米的大型国际展览会。如第四届国际周只得以国际展览中心为主会场,在全市8个场馆同时举行;“散”即布局分散,场馆之间相距较远,办展时由于客流量较大,易造成交通拥堵,难以联手承接大型展览,发挥组合效应;“旧”即设施陈旧,自1990年为承办亚运会在北辰建设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后,近十年内北京市没有再新建大型的国际会展中心;“单”即功能单一,综合性差,多数场馆缺乏食宿交通设施,不适应大型国际展览带有大型国际会议的需要。
2.管理体制滞后
办会展审批手续过于繁杂,周期过长。国际会议中外国人数超过150人,展览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就要分别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造成一些会展不得不到其他国家举办。行业管理不健全,多头批展、重复办展情况时常发生,甚至引起过度竞争。目前,最为典型的是房地产展和建筑材料展。
3.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场馆管理的方式方法陈旧,急功近利,只重眼前利益,不重视对客户的服务,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且各项收费的规范化、公开化程度低,很多费用收取后服务却不能尽如人意,在国内外的参展商中造成了不良影响,影响了首都形象。办展主体素质差,会展业配套服务功能不强,缺少真正掌握外语、精通展览设计、会议组织策划、了解国际惯例、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此外,与会展业发展相关的旅游服务项目、水平与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展会侵权行为较严重。
(三)加快北京会展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国加入WTO和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北京会展业市场开放步伐将明显加快。可以预见,高水平的国际展会将大量涌入北京,北京会展业的规模和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应看到,北京会展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都已经把会展业作为“十五”期间需要大力扶持发展的产业。特别是上海确定了将上海建成“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战略目标,与汉诺威等三家德国公司共同投资9900万美元,兴建20万平方米的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同时着手起草国内展览业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并准备适时推出多项鼓励政策。国外知名会展公司也准备借中国入世之机抢占中国会展业制高点。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北京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1.抓紧制定《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
面对机遇和挑战,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避免重复建设一哄而上,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导向作用。建议由有关部门制定《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明确北京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对场馆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提出发展的步骤和措施。将《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纳入“十五”计划,作为全市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2.进一步加强会展行业管理
首先,成立北京会展业管理协调机构。以主管市领导牵头,中央有关部委和市有关部门参加,采取定期交流、灵活协商等方式,协调北京与中央单位、北京市会展业与各相关部门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和综合优势。其次,制订北京地方性会展行业法规或行政规章。明年中旬研究制订北京地方性会展行业法规或行政规章,规范会展市场和经营行为,为会展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加强会展业协会建设。整合北京地区现有的会展行业协会,赋予行业协会在市场规范和行业协调方面的功能,使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市场行为、设立会展评估机制、维护会展合法权益、提高会展服务水平等方面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同时,将会展业管理费用列入市财政预算,以解决经常性的管理费用。第四,建立会展业的统计体系。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加强有关统计主管部门对会展行业的统计指导,设立专门的国际会展统计栏目,在全国率先建立会展业的统计体系。
3.加快推进大型国际会展设施建设
根据北京近年展览业发展趋势,今后5-8年内,北京约需35-40万平米展览场所方可满足展览业发展需要,但最为关键的在于需要建设一个具有综合配套功能、设施现代化的展览场馆。根据奥运规划方案,在奥运村以国家贸促总会为主体筹建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展馆面积10万平方米;以北京市贸促会为主体筹建的北京世界贸易中心,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为举办国际展会提供配套服务,并完善北京世界贸易中心的自身功能。这两个项目的建成,将解决北京大型会展设施不足的矛盾。目前,应尽快提出规划设计条件,加快推进项目的建设。
鉴于上述工程需要较长周期,为解决当前北京会展场馆的需求问题,建议重点抓好条件比较成熟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展览中心和北京展览馆扩建工程建设。这两项工程竣工,可使北京展览场馆在近期内迅速增加近10万平方米左右。
4.积极推进会展业的对外开放
市外经贸委、市旅游局和市贸促会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关注、跟踪国际会展业发展动向,积极与“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联盟”(UFI)、“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英国展览业联合会”(EIF)等国际会展协会组织开展会议设施建设与管理、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秘书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重点吸引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跨国公司和国际著名的展览企业到北京投资会展业,提高北京会展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吸引外国会展公司来京开展人才培训、举办展览和兴办合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会展场馆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近期准备在京举办《北京国际会展研讨会》,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国际先进经验移植北京,并为会展业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5.研究实施北京会展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根据国际惯例和通行作法,政府对办展及参展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参考有关国家和外省市的成功经验,研究会展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尽快研究制定《北京市企业参展补贴办法》,条件成熟时制定《加快北京会展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在政策鼓励、财税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会展业的发展,鼓励北京的会展组织机构积极参与国际大型展会,与国际接轨;鼓励北京市中小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产品出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