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岁的步鑫生,如今在上海安度晚年。
他每日练习书法,尤爱写“寿”字,并专挑书写得意的“寿”字赠送好友,希冀人人都人寿年丰。
他喜欢逛书店,爱读历史书。也许,他要从历史的镜子中回看人生的得失,有所感悟。
他身体健康,说话声音洪亮。问他有什么奥秘,他打趣道:“我有步氏健身法,什么时候教你几招?”
每到逢“8”之年,诸如1998年、200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30周年的日子里,步鑫生往往都会成为公众人物,众多媒体总是想方设法四处寻觅他的踪影,而他不得不玩起“捉迷藏”,甚至自我消失。对媒体记者的采访,他一概婉拒。
人们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中,步鑫生、“步鑫生现象”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尽管是非、褒贬、争议之声至今未绝,但人们不得不承认,是他当时迈出的一小步引来了城市企业改革的一大步。可以佐证的是,他制定的一些“治厂法则”,那时可谓“石破天惊”;现在这些“法则”仍在被沿用,只是人们早已习以为常。
1998年,《人民日报》报道称:“步鑫生:剪开企业改革帷幕”;
2008年,步鑫生荣获“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
2009年,浙江省评选省内建国60年最有影响的60人,步鑫生名列其中
虽然居住在上海,但步鑫生仍常常回到家乡海盐。在当地著名的南北湖风景区,建起了“步鑫生改革陈列馆”。一位县领导说,步鑫生的改革,应该在海盐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步鑫生旋风”
上世纪80年代,步鑫生执掌浙江省海盐衬衫总厂厂长之职,他把上海作为制高点,迅速打开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他添过设备,扩了厂房,但是杯水车薪。厂里工人大多是年轻人,有力气有技术,但做多做少一个样,浑身的劲不肯使出来。步鑫生见状,制定了许多有违当时“红头文件”的规章制度,诸如超额拿奖金,完不成任务扣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上班时间不准串岗;“泡病假”的只发生活费。
衬衫产量大幅度上升,但反对、责难之声也随之而起,说步鑫生“破坏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是“资本家”、“比资本家还资本家”。
“我是被‘逼’出来的,那时,也不知道这是‘改革’!”步鑫生回忆道,“每碰到阻碍生产的事,我就订一个新的规章。产量上去了,质量不注意,我就提出‘损一罚十’;茶渍泼在衬衣上洗都洗不掉,我就禁止带茶杯进车间;产品知名度不高,我就花钱去做广告。”当时的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只有三个企业的广告牌,一个是日本三洋,一个是中华牙膏,还有一个就是海盐衬衫总厂的“飞燕牌”。步鑫生说到这事,至今还十分自豪。
在争议和责难声中,海盐衬衫总厂发展壮大:建起了花园工厂,引进了先进设备,年产衬衣100多万件。在国内服装行业举步维艰之时,海盐衬衫总厂的产品却畅销无阻,成为当时浙江省唯一的专业衬衫厂。全厂利税从他刚接手时的6.3万元,猛增到1983年的100多万,退休工人的退休金有着落了,镇上的年轻人都以成为该厂的职工为荣。
当时,中国改革的大潮正由农村转向城镇,步鑫生的创新改革之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浙江日报》在1983年4月26日以《企业家之歌》为题,用整版篇幅介绍了步鑫生矢志改革的事迹。当即,先是在浙江省二轻系统、然后是在全省企业中掀起了学习步鑫生、开展企业改革的热潮。11月1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的报道,并以“编者按”的方式披露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的批示内容:“对于那些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说,步鑫生的经验当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受益。”
然而,伴随步鑫生的总是争论和责难。有人说他独断专行,有人骂他欺压工人。针对责难和疑惑,中央又指示浙江省委对步鑫生及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情况进行详尽调查。调查的结论是,对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尝试和步鑫生的改革精神应予充分肯定。一位省领导还把步鑫生比喻成前苏联红军名将夏伯阳,虽有不少缺点,但忠诚事业,勇敢无畏!于是,经过中共中央整风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1984年2月27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浙江省委充分肯定步鑫生的改革创新精神》的报道,要求各地积极发现、支持、宣传自己那里像步鑫生那样的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党员和干部。
从小小的海盐县起步,“步鑫生旋风”刮向全国。
在四面透光的“鱼缸”里
步鑫生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纷纷邀他去做改革报告,不只是谈企业改革,还请他谈文艺改革、军事改革。据统计,仅从1984年2月27日至4月30日,从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的人数就超过2万多人,名不见经传的海盐小城成为全国注目的“热地”。
1985年,中国出现了“西装热”,西装成了炙手可热的畅销品。而浙江的西装产业却是弱项,有人想到了步鑫生,要他做西装。步鑫生说,西装的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我又没有“西装师傅”。这次倒是人家要他“解放思想大胆干”了。
步鑫生万般无奈,只想小试一下,搞个年产6万套的生产线。“你是步鑫生,要搞就搞全国最大的,起码30万套,三年后80万套!”一位厅长这样说。
“定下要上西装线,我这个厂就资不抵债了!固定资产不过100多万元的小厂,却要扛着600多万元的债务!”回忆当年情景,今天的步鑫生唏嘘不已。
刚出了几件样品,“西装潮”却悄然退去,海盐衬衫总厂犹如搁浅于海滩上的一艘大船,不能自拔。
1988年1月16日,步鑫生被免去厂长职务。让他感到愤懑的是,他是从广播电台听到这一消息的。此前,没有人与他谈过话,也没有在厂里宣布过。
壮志未酬的步鑫生出走海盐。他试图寻找新的舞台再展身手。他来到北京,将一个童装厂改成了衬衫厂,创出了“金宝路”品牌;他应邀赴辽宁盘锦,生产的“阿波罗”衬衣也广受追捧;后来还到秦皇岛担任过“步鑫生公司”董事长;甚至筹划过到俄罗斯办厂。
在“北漂”的日子里,步鑫生也在不断反思自己。当他名声四播时,他收到过几百封信,有赞扬的,有质疑的,但其中一封信,他总是时时想起。信中充分肯定了步鑫生的改革精神,同时又动情地写道:
“按照我们的经历和体会,做一个真正的改革者就要永远准备生活在一个‘鱼缸’里,四面透光。人们要从四面八方来考查你,审视你,不容有一丝灰尘,半分污点。往往在别人不是怎样起眼的事情,在改革者来说,可能成为致命的问题。人们可能不容易在我们改革中找出缺口,但人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生活在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之中,生活问题,经济问题,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攻击的靶子。今后会出现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实在让人为你担忧。作为你的同志、战友、同道,我们想说的话很多,但最重要的是,除了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气魄外,我们更多的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精神”
这封信出自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儿子之手。那时是1984年春天,步鑫生正红极一时。据步鑫生说,信的作者如今在中央担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