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即将过去的“十一五”,上海职业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满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明确了“做精做强,注重内涵发展”的发展理念,推出了一系列“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举措,保证了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能力和水平等协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调结构,构建“大职教”新格局
启动于“十五”期间的“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是有效集聚、整合上海中职学校资源的基础性工程。经过数年的建设,这一工程在“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也基本到位。数据显示,招生学校数已由“十五”期间的135所调整至86所,其中包括10所现代化标志性中职学校,56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校均规模也从原来的1500多人增加到2000人以上;依托学校重点建设了100个专业(点),17个国家级紧缺人才培训基地,80个覆盖主要产业、服务广大市民和全社会的开放实训中心,初步形成了面向人人、资源共享的终身学习与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大职业教育”开始从理念走向现实。
2006年,上海市的技工学校在原主办单位、经费渠道和教师编制等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其教育教学管理职能划归市教委统一负责,在全国率先理顺了中职教育的管理体制。自此,技工学校与其他中职学校完全一视同仁,同样享受到了生均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帮困助学及教师职务评聘等政策,不仅使技校优质资源存量得到保存,并在整合过程中得到了发展,而且进一步盘活并优化了职教资源,提高了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公共管理服务能效。同时,通过不断进行专业调整,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已基本与上海产业发展“三二一”的布局相匹配,第三产业类专业的比例占到了72.47%,二产类专业为24.44%,一产类专业为3.09%。
“十一五”期间,上海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得到了很大加强,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城市教育费附加从30%逐年提高到了34%,据不完全统计,共投入40多亿元用于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包括示范性学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改革和开放实训中心建设等,此外还建立了职业教育专项,共计已投入2亿元。与此同时,上海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在这五年的结构调整、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贵的成效。五年来,上海首创的民办高校教学高地项目共设立了近70个项目,总建设经费达1.8亿元;以重点专业建设为中心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共计80余个项目,投入资金2.7亿元。在学校层面,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设立为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专业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也使学校专业优势得到加强。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后,上海医药高专、公安高专、工艺美院、旅游高专、医疗器械高专等5所高职院校先后成为建设单位或重点培育单位,数量占到全市高职院校的17%,这一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5所学校共获教育部、财政部6000万元建设投入,地方财政配套经费9000万元,推动了学校跨越式发展。
转模式,校企合作逐步走向深入
探索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是“十一五”期间上海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上海市政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工作,其主要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进一步集聚中、高职院校优质资源,而更在于加快建立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有力促进职业教育从学校本位模式向工学结合模式的转型,从而真正提升质量,办出特色。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根据“稳步发展,分步骤、分阶段”的原则,交通物流、电子信息、商贸、旅游等以专业为纽带的行业性职教集团和嘉定、徐汇、闵行、黄浦、浦东新区等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特点的区域职教集团也相继成立,吸引了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目前,建成挂牌的10个职教集团已经形成了行业与区域纵横交错的崭新局面,集团化办学的聚集作用和辐射功能初步显现,学校、行业、企业、区域联动的“大职教”新格局更趋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有力推进,不仅在坚持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方面形成了新突破,同时也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进展:一是坚持中高职衔接、普职渗透、职前职后并举,在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新进展;二是坚持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和品牌学校(专业)的带动功能,在集团化办学的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三是坚持面向经济,服务上海、长三角和全国,在开拓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方面取得新进展。例如商贸、电子信息等职教集团突破了现有上海行政区的区域,吸引了重庆、云南、贵州等西部地区职业学校的自愿加盟,体现了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和落实东西部合作国家战略的实际举措。
改课程,人才培养更显技能特色
课程改革,不仅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更是其核心内容。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职教面临生源数量和质量的挑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已很难适应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客观需要。针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市教委组织进行了2004-2007年的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行动,其核心任务是在上海历史上首次以政府牵头开发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依托行业企业的专家资源,目前已制定并颁布了42个专业(含87个专门化方向)的教学标准,包括244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357个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基本涵盖了本市经济发展中量大面广的专业和一些新兴行业中的专业,实现了职教专业课程与技能型人才工作岗位的对接,较好地解决了过去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堂教学与技能训练分割的问题。
为了推进新课程,上海还通过校本教材展示、教师教法评优等活动,鼓励和引导教师以“贴近学生实际、课改实际和行业发展实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本教材建设和教法改革创新实践中。通过活动的开展,涌现出了一批瞄准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新工艺、新技术的校本教材以及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优秀教学范例,一批理念领先、业务精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也脱颖而出。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同样有效带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一批注重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方法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双师素质”教师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涌现出来。数据显示,共有20名教师被评为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4个教学团队被评为市级教学团队,3个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118门高职高专课程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29门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上海职教涌现出了一大批素质好、技能精的优秀人才。为了给这些优秀技能人才一个展示和证明自己的舞台,同时在更大范围引导职业院校形成重视技能培养的氛围,2005年上海举办了首届“星光计划”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经过三届大赛的洗礼,目前“星光计划”的比赛项目已覆盖主要大类专业,参赛学生达在校生总数的60%以上。近三年来,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上,上海中职组始终名列前茅,总分和金牌数稳居前三。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上海职业教育转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成效。
促环境,政策调节形成积极导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目标,积极的政策导向和有效调节由此成为当前关键性的因素。“十一五”期间,上海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覆盖所有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所有在校学生的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上海市奖学金、专业奖励和帮困助学等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农村、本市海岛和就读涉农专业学生接受免费教育。2007年至今,上海公共财政平均每年投入3.65亿元,用于中职学生资助及免费教育,惠及学生数超百万人次。另外,自2007年上海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后,建立和健全了资助政策体系,明确了“国家助学制度”和“政府奖学金制度”。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服务全国的精神,上海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积极落实教育部有关“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合作办学联合招生”的精神,并在工作中形成了东西部职教共同发展的“双赢”机制。例如,将来沪就读的学生全部纳入上海中职学校的帮困助学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对口支援地区学校的教师、行政管理干部开展培训和接受进修挂职,2000年至今为来自云、贵两省60多个市、县、区的职业学校教师、校长等举办培训班,培训学员近2000人;此外,上海也积极派出优秀师资到当地开展支教和讲学,在援教的同时也使上海职教师资自身得到锻炼提高。另外,面对日益增多的外来人口,上海正在探索面向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从2008年起,上海已经开放了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校生达到8000多人,满足了部分外来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后的中职教育需求,同时正在研究这部分学生中职毕业后报考高职的相关政策。
上海职业教育努力为学校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整合全市学校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资源,加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理顺了职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200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2008年金融危机后又加强了过程的指导和跟踪,建立“双月报”制以及时掌握动态,把建立和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实现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的工作目标。市教委还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手,探索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模式的机制,设立了以行业为主体的协调委员会,确定一批骨干专业与重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明确了“政府补贴、企业支付和院校承担”的多元经费渠道。同时,建立完善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实习制度,使学生能够经过实习缩短就业准备期,切实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十二五”期间,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充分利用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围绕适应上海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先进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继续坚持以积极的政策导向优化发展环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做精、做特、做强,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发展主战场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