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传出,监管部门正在召集业界研究者讨论一项新政策:以开放稀土资源为代价,吸引国际电子产品制造商和汽车制造商在内的企业在中国建立稀土加工厂,并由此汲取最新的技术。分析人士认为,这是中国为整合稀土开采,夺回国际定价权的又一次努力。
建立稀土战略储备 争取国家定价权
在已探明的稀土资源中,我国占据30%全球稀土储量,却要供应全球90%以上的需求,长此以往,还能供应多少?更为严重的是,2009年全世界的稀土需求只有12万吨,但中国出口稀土的总量却高达20万吨。这一数字意味着有人趁价格低廉,蓄意囤积稀土。
2010年初,政府着手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以争取国家定价权。当时包钢稀土在提交给上海证交所的材料中表示,该公司已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将兴建10个稀土氧化物储备设施,总储量在20万吨以上。有分析师认为,稀土的收储战略的影响具有“核威慑力”。
在收拾妥当北方稀土之后,上周,南方稀土整合正式启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区15市对稀土开发监管进行区域联合行动,并探索建立统一的稀土矿产品市场,建立企业联盟,形成企业间稀土矿产品联合磋商定价机制和矿产品调配机制。这一举措被舆论视为价格统一的“最后一战”。
但话语权并不仅仅是定价权,因为我们的目的并非一卖了之,而是希望通过稀土提高自身工业实力。因此,有专家指出,现在中国在应用技术上不具备优势,因此在控制原料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自己的技术,弥补产业链的缺陷。
稀土科研和产业分为原料、稀土新材料、元器件生产、终端产品四大领域,我国主要集中在前两个环节,稀土采选、冶炼、分离提取、新材料制备等方面技术已很成熟,但深度和广度严重不足,后两个环节非常薄弱。在现有的产业格局下,中国依然只是在充当廉价原材料供应商,欧美厂商从中国进口稀土分离物质后生产出高精技术产品,再返销中国,附加值增长数倍,乃至数十倍。
“我们是稀土大国,顶着生产和消费世界第一的帽子,但我们并非稀土强国。”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稀土高利润的应用环节是中国所欠缺的,中国现在需要的是先进的应用技术,这也是“资源换技术”的由来。
资源换技术
其实,资源换技术的典范已经有了,包头稀土高新区作为全国惟一一个以稀土命名的技术开发区,就是为了“用资源换技术”设立的。但这是否是未来的一种新政策,市场还在猜测。
据媒体爆料,曾有分析人士向工信部询问此事,工信部答复称,以前中国推行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即通过向外资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并准其进入迅速成长的大陆市场来实现技术引进,而现在则提倡“以资源换技术”,该项新策略也适用于稀土市场。
来自中国稀土学会消息称,明年的稀土出口配额还会继续缩小。该机构人士表示:“究竟缩小多少还没有决定。”但由于配额的增减将直接影响稀土价格,并可能由此引发其他国家加大开采力度,进而影响国际稀土供求格局,因此“其中的度需要慎重把握”。
一位接近官方的人士称:“借鉴原本的经验,这样的交换是有可能的。”他告诉记者,目前稀土矿已经成为高科技产品原料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如果能够有效控制中国的稀土资源,相当于扣住了竞争对手的命门。
他分析,之所以改“市场换技术”为“资源换技术”,可能是中国吸取了曾经的汽车领域“市场换技术”中的教训。
业内观察家清议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国家的稀土资源的产业链非常不完善。类似的交换倘若避免曾经在汽车市场上出现的教训则有可能以国外先进的技术弥补目前的产业集中度的缺口。”
据悉,“资源换技术”已经对外企产生触动。有西方企业在寻求新的资源供给的同时,也在观望是否响应中国的“号召”,进驻中国进行生产,以解脱原料“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