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民的福音,中国农业的警讯
对美国农民来说,现在最可爱的可能就是中国采购商了,急剧增加的对华农产品出口正成为美国农民增收的保障。继大量棉花、大豆涌向中国后,另一项大宗农产品———玉米正成为美对华贸易新的主打产品。按照美国方面的统计,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玉米量就将达到120万吨。
2010年由此也将成为世界玉米行情的转折一年。《华尔街日报》就撰文指出,对于中国突然性大量进口玉米,美国玉米生产商、交易商以及农业经济学家都莫衷一是。有的认为这不过是中国自然灾害加剧的非正常气候导致的结果,当然,更多人认为,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玉米消耗量大幅增加是大势所趋。
按后者的分析,随着中国人变得更加富裕,必然要摄入更多的肉蛋奶禽,而这些副食品的主要饲料就是玉米,而可乐、苏打类饮料,很多也需要玉米作为原料提取甜味剂。在过去两年,中国从南到北的干旱和洪灾更使玉米种植遭受严重打击。
13亿人口的大市场就此打开了大门,美国农民自然乐开了花。中国中央电视台引述一些业内人士预计,中国的玉米进口还将大幅增加,明年可能要达到580万吨,到2015年则可能进一步增至1500万吨。美国中西部的广袤土地,很大一部分将由此转种专供中国的玉米棒子;美国的农民,也将为“养活”中国人而日进斗金。
这种农产品贸易的逆转,似乎是在瞬间完成。按照相关方面的数据,在过去,中国可是和美国比肩的玉米出口大国,2003年中国玉米出口量达到了1520万吨,2006年出口300万吨。
如果以上统计数据和预测数据都准确,也就是说,在短短12年内,中国将从一个玉米出口大国转化为一个玉米进口大国。其中,可能有自然灾害的因素,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未来可能不需要进口如此多的玉米。但这种最好的结果会发生吗?
大豆的情况似乎就是一个例证。200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到了4255.2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达到了2180.9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1.3%。现在已很难想象,中国不从国外进口大豆,或者不进口美国大豆,情况会怎么样。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不久前在为人民币升值辩护时说,中国已有超过一半的大豆靠进口,因此人民币升值其实也有利于国内的买家。
在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经济体从另一个经济体进口一些农产品完全正常。但对大宗农产品形成进口依赖,从长远来看,就可能会冲击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损害相关农民的权益。而且,不要忘了,在美国等许多国家,农产品一直享受着政府的高补贴,价格方面自然更具有竞争力。
但这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更严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且缺口这么大。自然灾害、需求增加是重要因素,但这可能仍是表面的,另一个更不容忽视的原因,可能与农地面积减少有关。尽管保护基本农田在全国各地都是一条不可触犯的红线,但在许多地方,在大力发展工业和房地产的冲动之下,这条红线变得若隐若现。据一些朋友说,在他们原来产商品粮的家乡,现在已基本没有农田可供耕作了。
此外,拿玉米等粮食作物炼油,又让全世界面临人类和汽车争粮的问题。在南非,面包价格正开始上涨,而按照南非工会联合会的分析,价格上涨一是受俄罗斯等国小麦欠收影响,另一就是乙醇制造业对粮食作物的消耗。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粮食危机时就显露无遗。
因此,上述的玉米问题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谁来养活中国”。在美国人看到商机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此中的警讯。如果对进口严重依赖,一旦有一天国外突然难以供给时,怎么办?农产品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既关系到农民的利益,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在农产品问题上居安思危、保守一点,应该更有助于一个国家的民生福祉、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