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思商学院 > 战略管理 > 正文

糖果的启示:一个简化了的管理学问题

2010-08-16 09:07来源:价值中国字号:小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生命通过子嗣延续。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者,所以,每一个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是人自常情。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实行“一孩化”,独生子女成了“小皇帝”,其对于父母的意义非同一般,对子女百般疼爱,更是司空见惯。

  疼爱归疼爱,但要真正使子女能够成才却是另外一回事。“子不孝父之过”。有些人溺爱孩子,娇生惯养,使孩子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受不了挫折,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只知坐享其成,在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中早早就败下阵来,提前被社会所淘汰,成为无用之人,甚至社会负担。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其实是在“捧杀”孩子,是父母害了孩子,过早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富不过三代”根源即在此。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但相信生养过子女的人都会明白,听话的孩子总是讨人喜欢,不听话的孩子总是惹人烦。家教就是管理,管理始于幼时。父母既是孩子生身者、养育着,又是领导者、管理者。每一位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是听话、聪明、有出息的孩子。

  对于听话的孩子,大人总是报之以微笑,施之以糖果,这是一种奖赏,一种激励。对于不听话、顽皮的孩子,处置方式则相差很大。有的哄着、惯着,实际就是娇惯,就是在鼓励不听话、顽皮行为;有的听之任之,顺其自然,教子无方,约束不力,赏罚不明,贻害无穷;有的则爱憎分明,好言相劝,怒目相视,善用巴掌,直至拳脚相向,“武力”迫其顺从,回归正道。穷人家里没有条件惯养孩子,所以自古“寒门出孝子”,“花花公子出豪门”。孝子难得,忤逆不少,以至以怨报恩,气死父母的人也古已有之。

  习惯成自然。在成年人世界里,情况要复杂些。管理学要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措施要区别情况,“因材施教”,综合应用。

  有些成年人,在其成人之前,就是“听话、聪明、有出息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自我领导力比较强。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了“微笑”、“糖果”,进行正面激励相当有效,因此应当报之以鲜花、掌声,以表扬、奖励为主,促其有大成,并成为领导他人的人。

  同样的道理,对于在成年之前“不听话、顽皮”的孩子,要区别情况,施之以不同方式。对于娇生惯养,自我领导力比较差的,要好言相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用纪律去管制,去约束,促其有所成;对于任性顽劣,缺乏自我领导力的,只能“山里核桃砸着吃”,应当加强监管,经常敲打,严防疏漏,促其走正道;对于那些不明事理,不知恩德,一味索取,吃肉骂娘的不孝忤逆之徒,终难“成器”,在巴掌和拳脚也不奏效的情况下,只得动用“家法”,直至“清理门户”。这是不得已也得为之。

  与独生子女家庭不同,一个组织的管理者总是面临“多子女”的状况。

  在“多子女的大家庭”,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得到精心呵护。这倒不是因为父母的偏心,而是因为家庭所拥有的“糖果”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要。那些得不到“糖果”,或者得到“糖果”较少的孩子,总是心怀不满,抱怨父母“偏心眼”。

  其实,父母总是希望“糖果”资源发挥最大作用,把有限的“糖果”资源给予最听话、最有出息、最有可能“光宗耀祖”的孩子。同样的道理,在一个组织内部,管理者所拥有的资源也是有限,经常处于“糖果”资源稀缺状态。这样,公平配置“糖果”资源,就成为促进组织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一个卓越管理者的内心世界,必然把组织目标愿景置于“顶端”,必然把组织的根本利益放在至关重要位置,必然把有限的“糖果”资源分配给对组织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有时候还只限于主要贡献、重要贡献者,这是科学管理应当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欲壑难填”。那些得不到“糖果”,或者得到“糖果”比较少的人,心里总会有些意见、有些抱怨,在背地里骂领导、泄私愤,实属正常。

  一个组织内部成员,来自不同家庭。可谓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其中,多数是“净贡献者”,也不乏“净索取者”。公道自在人心。

  管理者不能也不可能动用资源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不仅仅因为“糖果”是有限的,而且因为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如果连不合理的要求都得到满足,那一定是是非不分,赏罚不明,贻害无穷。因此,在任何组织内部,总有一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也就是说组织内部不可能所有人都唱“赞歌”,必然存在着抱怨者、私愤者。

  一个卓越的管理者,其职责不在于消除抱怨着、私愤者,而在于使净贡献者得到“糖果”,贡献大者得到的“糖果”多,贡献少者得到的“糖果”少,经索取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对于那些只知索取,不思贡献的人,决不可让其“得逞”。“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行小惠不及大义”,绝不是一个优秀的母亲所为,也不是一个卓越管理者所为。否则,一个组织必将陷入“衰退陷阱”,必遭退化消亡之厄运。

  在组织内部,苦乐不均是常态,对管理绩效评价不一是常态,存在私愤者也是常态。只要也只有赏罚分明,净贡献者各有所得,组织就一定会获得持续进步、科学发展的动力,就一定会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新的胜利,就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可资分配的“糖果”来。(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党双忍)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