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资讯 > 金融服务 > 正文

保荐5家4家亏本 东方证券忽悠了谁

2010-08-09 09:13来源:《投资者报》字号:小

  保荐项目中,5家有4家在半年左右时间盈利急转直下,这让东方证券“如坐针毡”。

  光大证券、西部建设、柘中建设、亚太药业,这4家公司有如下共同点:都是次新股,都在2010年就出现业绩变脸,都是聘用东方证券作为保荐人和主承销商。

  实际上,从2009年重启IPO至今,东方证券一共只获得了5个IPO保荐人项目,而其中,就有4家公司在2010年上半年出现业绩变脸,比重达到80%;仅博深工具一家业绩没“变脸”。就这一现象,本报向东方证券进行询问,其投资银行部门对此拒绝发表意见。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中型券商投行业务部门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的券商投行业务竞争很激烈,对于保荐项目上市后是不是出现业绩变脸,已经顾不上了。”

五项目坐收3.2亿

  2009年中重启IPO至今,东方证券一共获得了5单IPO保荐人项目,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光大证券、博深工具、西部建设、柘中建设以及亚太药业。最晚的亚太药业,发行日期是2010年3月3日。

  本报对上述5个IPO项目的佣金收入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这5个项目的保荐承销费用总计达到3.2亿元。

  其中,光大证券一个项目达到21923.2万元,西部建设2887.5万元,博深工具1745.5万元,这三个项目于2009年完成,合计为26556.2万元。另外,柘中建设3482.5万元,亚太药业2410万元,这两个项目在2010年完成,合计5892.5万元。

  根据东方证券2009年报,2009年其承销业务净收入为3.2亿元,也就是说,光大等三个项目的总收入就占到83%。从2008~2009年的财务报表看,东方证券的投行业务并不理想,依仗光大证券项目,投行业务收入占全部佣金收入(包括经纪业务、承销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比重才提高到13.8%,2008年则只有4.8%。

  而光大证券项目,则是双方承诺交叉互为保荐人的成果,实际上是为了短期提升投行业务采取了非市场化手段,不具有可持续性,2008年的投行业务占比反映了其真实投行业务能力。行业龙头中信证券2008、2009年的投行业务占比分别达到13.9%和14.2%,而全部上市券商这一比重分别为8.1%和8.7%。

  由此可见,东方证券这一比重与行业龙头及平均水平对比,其投行业务能力低于行业水平。

  这种情况下,5单IPO项目中,4家公司上市后就出现业绩变脸,似乎也就不难解释了。

  投资者需要为此付出代价,保荐人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比如,对于柘中建设的破发,东方证券担任柘中建设保荐代表人于力表示,“可以理解投资者的心情,但股价下跌也有市场的原因”。

八成公司上市即“变脸”

  在东方证券3.2亿元承销收入“落袋”后,其中四家公司却唱了个“大黑脸”。

  仅仅在2010年第一季度末,这些公司中,大部分盈利都出现负增长。其中,柘中建设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65.4%,光大证券下滑了42.6%,西部建设下滑了6.7%。另外两家公司中,亚太药业盈利也仅仅同比小幅增长了3.4%,博深工具增长相对优异,同比增幅52.6%。

  而到第二季度末,亚太药业也将加入业绩“变脸”的行列,根据7月30日的公司公告,亚太药业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0%~20%。而在半个月前,公司还曾预告上半年盈利将有不超过30%的同比增长。

  东方证券作为保荐人的IPO项目,业绩变脸已不是偶尔现象,5家公司4家变脸,比重达到80%,这已成为一种频发的普遍现象。作为应当履行推荐和担保责任的保荐人,东方证券到底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对于投资者而言,他们需要为上市公司后突然出现业绩变脸买单,但谁应当承担责任?

  如果财务报表不存在操纵舞弊等行为,上市公司实无需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就当承担相应责任。

  保荐人的职责在于担保和推荐,尽管财务信息和经营信息的真实性由公司负责,但保荐人需要为此提供担保,而在履行推荐责任时,更需要向投资者客观并且全面地描述公司的盈利前景,不得误导投资者,也不得遗漏重要信息。

只要能上市  管不了那么多

  至于保荐人应不应当对发行人上市后的盈利表现负责,代表不同立场的人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在接受采访时,于力表示,“我们只对发行人的当时和过去负责”,至于盈利预测,“公司不提供盈利预测,我们也不要求公司进行盈利预测”。

  据了解,目前证监会对IPO项目招股书并不做强制性的公司盈利预测披露,但要求在上报给证监会的材料中有盈利预测信息,也就是说,盈利预测信息是有的,但却不对投资者公布。

  刘先生供职于一家只具有H股市场保荐承销资格的券商投行部门,在接受采访时,刘先生说,香港联交所要求做盈利预测,但在发行人的招股书中,也不会做详细披露,只是会披露大概盈利前景,在路演过程中,会对盈利预测做详细说明。

  对于上市后出现的业绩变脸,前述国内投行人士表示,“一些中小型投行已经管不了那么多,现在行业竞争很激烈,只要不是大问题,投行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刘先生则表示,“目前,A股市场很多IPO项目质量很差,公司包装一下就找关系上市,投行更是顺水推舟,对质量也不把关,拿到佣金再说”。

  那么,投行有没有能力对公司上市后的短期业绩表现做出风险提示呢?

  刘先生说,“一般来说,他们是有这个能力的。”前述国内投行人士也表示,“只不过是愿不愿意去做的问题”。

业绩并非不可预测

  之所以保荐人“难逃其咎”,原因在于,这4家公司上市时间较短,并且,业绩变脸的原因也并非不可预测。

  光大证券201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7.2%,净利润下滑42.6%,导致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是自营业务出现1.83亿元的亏损。

  佣金战、上半年股市低迷、自营策略失误等等,成为光大证券业绩下滑的原因,而这些,应当为保荐人所了解。券商佣金战的打响已非一朝一夕,至于上半年的股市低迷,在全球宏观经济并无明显起色的情况下,至少应当有所预计。自营策略失误导致的巨额亏损,保荐人更应通过对光大自营业务的长期观察对投资者提示风险。

  柘中建设2010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滑48.3%,净利润下滑65.4%,而根据其最新公告,由于对世博会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程度的估计不足,世博会影响比预计的还要严重,公司将原先预告的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降30%~40%,修正为同比下滑50%~60%。

  上海世博会的开闭幕时间早已确定,保荐人理应对世博会对柘中建设的业务影响做出评估,遗憾的是,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并未提及相关内容,更没有据此可能造成公司业绩下滑提出警告。

  对于柘中建设的业绩下滑,保荐代表于力表示,在进行IPO项目时不能说无法预料,但公司业绩下滑有着特殊的原因。

  亚太药业的公告则显示,由于折旧、研发等费用大幅增长,并且,滨海原料药项目虽已建成但还未取得GMP证书,公司盈利同比下降10%~20%,而修正前的预告则称盈利会有不超过30%的增幅。

  折旧、研发等费用是财务报表的常规成本项目,作为非敏感科目,专业人员容易进行预测,而保荐人显然对此未予重视。至于滨海原料药项目,申请GMP证书程序也应当为保荐人所熟悉。对于亚太药业的业绩变脸,保荐人同样理应具备预测能力。

  至于西部建设,该公司虽然已经预计上半年利润同比变动幅度不会超过30%,但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36.4%,并且出现经营性亏损,意味着这也是一家变脸公司。无论是季节性因素还是其他,保荐人对公司可能出现的亏损风险都提示不足。

利益作祟  责任何在?

  既然保荐人有这样的能力预测发行人上市后可能出现的业绩变脸,那么,他们为何并没有在招股书做出提示?都是利益作祟。

  尽管国内IPO市场火热,但实际上仍是僧多粥少。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行业龙头把持了大多数大型项目,在小项目中,平安证券又颇具优势。因此,像东方证券这样中等规模投行就显得有些尴尬。

  面对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一些投行逐渐罔顾项目质量。一单IPO项目,对于保荐人而言,只有成功上市,他们才能获得佣金,否则就是“白忙活”。因此,保荐人首先要保证项目能够成功上市。

  对于大投行而言,他们的项目一般也规模较大,在财务、经营等方面存在重大瑕疵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而中小投行则需要面对一些质量较差的项目,他们有时就需要帮助发行人进行财务上的“包装”。

  由于佣金是按照一定比例从发行人上市融资额中提取,因此,保荐人尽可能帮助发行人“制造”出更高的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

  一位会计师曾透露,为了“制造”出稳健而高速的盈利增长记录,在上市前三年,发行人的大额财务单据就不再填列日期,而最终会根据盈利增长需求来认定利润和费用的确认时间,从而操纵利润,制造出盈利持续高增长的假象。

  至于上市后的前景,前述投行人士表示,“为了拿到更高的佣金,保荐人只能吹一吹公司的业务,盈利有增长潜力,才有高市盈率。即便上市后盈利真的可能下滑,他们也不可能真的说出来”。招股书中的风险提示岂不流于形式?“那里边的风险确实是一些风险,但保荐人基本不会在那里写明公司上市后业绩可能下滑”。

(责任编辑:羽篪)
推荐阅读
谋思资讯有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问题敬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关于谋思网联系我们帮助中心服务条款隐私声明法律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0-2024 imos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