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8月5日刊发题为《基石投资者撑起亚洲IPO市场》的文章,摘编如下:
亚洲首次公开募股(IPO)活动重新活跃起来。但考虑到它们从一小群富裕支持者那里获得的帮助,投资者应当三思而后行。
中国农业银行在上海和香港发行股票,启动了IPO市场的这轮回归。现在,投资银行又在重新启动因希腊债务危机和其他担忧而被尘封的上市计划,比如香港太古地产有限公司5月份取消、拟筹资30亿美元的IPO。
知情人士说,仅过去一周,传出准备在未来几个月进行的IPO就包括: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的4亿美元IPO、中国内地船务公司海丰国际控股的5亿美元IPO和国营企业印度煤炭最高28亿美元的IPO。此外,还有友邦保险最高200亿美元的IPO,以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旗下房地产公司预计年内进行的20多亿美元的IPO。
为了上市,公司和投行都在考虑“基石投资者”。基石投资者获得数量预先确定的股票,有一段禁售期,将按IPO价格购买。它们同样也在寻找“锚定投资者”。这一类投资者没有禁售期,但他们是在询价第一天,而不是在IPO启动前夕参与其中,而且他们是IPO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摩根士丹利驻香港全球资本市场部副总裁布罗斯南说,在当前动荡的股市环境中,部分投资者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IPO可以给公司带来多种好处,比如突出管理层的可信度,肯定公司的定位,以及在较大IPO中形成一种稀缺感和紧锣密鼓的气氛。他说,有战略合作伙伴或一家关键客户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IPO,对于中市值公司可能尤其有利。
对冲基金太平阳投资管理(香港)有限公司的基金经理曼特尔说,基石投资者可能会把较小的投资者挤出局。对于农行等公司的上市来说,大量优质而又多样化的投资者尤其有助于股票的成功上市。
中国光大银行29亿美元的IPO在2日开始举行预路演,按计划将于18日在上海上市。它已将49%的股票留给了基石投资者。澳大利亚煤矿企业阿斯顿资源公司规模达15亿澳元(约合13.5亿美元)的IPO当中,来宝集团和伊藤忠商社提供了关键支持。
一些公司也在为股票的配售和其他非IPO发行寻找这种支持。印度阿达尼企业有限公司上个月融资8.5亿美元,据知情人士说,锚定投资者订购了其中的接近25%,帮助这次融资获得了成功。
花旗集团亚太区银团承销部门的希昂说,由于市场已经稳定,公司都在趁此机会重新从市场融资;基石投资肯定是当今IPO的一个趋势,因为人人都希望在IPO中吃下定心丸。
但较小的投资者应该记住,大型基石投资者的存在显示的往往是背后市况的疲态。数据提供商Dealogic提供的地区最大IPO名单显示,10家公司当中,目前只有4家的股价高于IPO价格,它们分别是农行、3月份融资16亿美元的大韩生命保险公司、融资44亿美元的三星生命保险公司以及今年在香港融资7.87亿美元的法国化妆品连锁企业欧舒丹。
基石投资者有时候还有其他动机。它们可以赢得企业和政府的好感,从而为将来创造其他机会。
此外,基石投资者也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全球金融危机前夕的黄金岁月里,由于富裕个人投资者和主权财富基金都希望在IPO中抢得一杯羹,基石投资者并不少见。但市场在2008年崩溃后,很多人的资金被套牢,IPO的潜在支持者数量也变少了。
在很多情况下,投资者应当问问自己是不是愿意承担同样的风险。如果投资失败,基石投资者可能会蒙受损失,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是长线投资,并且为了抄底,他们心甘情愿地承受这种损失。
实力不如基石投资者的投资者在判断将来股价时,应当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具体企业的具体情况如何,又比如整个市场的趋势如何。近期出现的一个趋势就是,最近IPO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要么是消费品企业,可从亚洲富人阶层日益增加中获益,要么一直是市场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