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和孔子怎么扯到一起去了?一个是当代极具竞争力的汽车厂,一个是古代声名显赫的读书人。无论如何地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都不是规划出来的。
汽车行业的规划历史起码有几十年了,连绵不断,持续至今。政府的重点扶持早先有“三大”,一汽、二汽加上汽,后来变成“三大三小”。非重点遭则到抑制和打压,据说那些杂牌部队冲击市场,分散资源,汽车工业的规模经济总上不去,都是它们捣的乱。
如今“三大”雄霸天下,尽管只是窝儿里横。享受着特殊政策,它们从洋人那里拿来现成的技术和产品,在政府的保护下,舒舒服服地吃着国内的市场。这多年,尽管银子赚得盆满钵溢,自我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却一直停留在规划阶段。难怪有人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汽车公司,只有汽车装配线。至于“三小”,不是自行遣散,就是被中央军收编。
能走出国门的,仅两家偏房,敢收购洋人的,唯有吉利。这既非规划之功,亦非政策之力。夹缝中生存,阴影下长大,锻炼出的生命力之强,超乎一般想象。幸亏当年没有列入规划扶持,否则软饭吃到今天,恐怕仍无啃硬骨头的牙口。
然而规划还在进行中,并且数量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印象中去年每个月就出一、两个,平均几周时间就搞掂一个产业。不服不行,政府的文字工作效率真的提高了。
规划今年延伸到教育和人才,目标是10年后建成人才强国。
笔者愚笨,实在想不清其中的道理。瞧瞧咱自己的历史,人才似乎也不是规划出来。春秋战国时期,列强打成一团,政府抢地盘还忙不过来,哪有功夫搞规划?说来也怪,越乱越是人才辈出,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不是辈分)、管子(与自来水无关)、鬼谷子(并非农业)、公孙龙子、杨朱…,数也数不过来。诸子百家,各执一词,开科授徒,著书立说,奠定我民族文化长久之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依丞相李斯所奏,焚书坑儒,禁绝百家,仅留秦书和农、树、医、卜,民间有欲学者,“以吏为师”。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教育和人才规划的尝试,效果显然不佳,只培养出一帮酷吏,苛政严法,弄得官逼民反,秦朝二世即亡。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之策,“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政府从此主导了思想和教育。及至隋唐开科取士,人才的培养也在政府的规范下,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两千年来,人才虽未绝迹,却是寥若晨星,再无春秋战国时的繁盛景象。大规模生产的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章,批量培养的是唯唯诺诺的奴才官吏。
清末民初,军阀割据,战乱不已。虽非盛世,却迎来了久违的人才高产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开风气之先,倡导学术自由,兼收并蓄,延揽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其中包括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手——胡适和陈独秀。那一时期大师们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当代人至今难以超越。
不仅中国,世界上的人才也不是规划出来的。贝多芬和莫扎特、莎士比亚和雨果、牛顿和爱因斯坦、巴菲特和盖茨,哪一个出自于政府规划?
造就人才,不需要规划。人才成长靠的是个人兴趣与好奇心,需要的是自由的环境和开放的空间,允许不同学说的自由发展,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交锋。学术、文化和思想上没有权威,也不存在研究与讨论的禁区。
人才如同优秀企业,是在自发的竞争(而不是政府安排下的“有序竞争”)中产生的。春秋战国、清末民初都是弱政府时期,正因为政府无暇干预,才给了民间生存的空间和自由竞争的机会。
新时代呼唤着全新的诸子百家。单凭GDP,不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思想和文化才是确立我民族世界地位的根本。(作者 许小年)